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社会当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赶上时代的快速发展步伐,总是不断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企图通过对“物”的掌握以获取本己生命发展的安稳与意义。教育受此社会环境影响,也表现出功利化的一面:重分数轻育人,分数这种外在性的标准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暗含着当代人逐“物”的一面。基于这样的社会、教育状况,本文通过研究王阳明的“良知”说,揭示出其基本意涵乃是指向心体的生命自觉,其实现进路乃是从人的心体为其发展的出发点,从心体指向物,再回向心体,呈现为“心体(本然良知)-物-心体(自觉之知)”的生命发展进路,以期为当代人解决所面临的生命发展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王阳明的“良知”说,从其酝酿、诞生、发展、形成、推广贯穿着王阳明一生的事功与实践之中。“良知”说既是其自身实践得来,也是其教人重要主旨。本文首先从王阳明身处的思想学术、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成长背景出发分析其“良知”说产生的根源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个体生命应该如何破除对外事外物的迷执,找寻到个体生命自身生命成长的内生力量并要实现怎样的生命发展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的“良知”,也即指向心体的生命自觉。本文接着通过分析“良知”说的内在形态及其逻辑结构,“良知”可分为身体向度与心性向度,身的向度包含自然的身体、社会的身体与形气的身体,心性向度包含着“知-情-意”三位一体的结构。而良知本身又是“一”,身、心乃是良知一体两面的存在,落实到具体的生命个体呈现为身体一体的形态,并在身心一体的形态之中展开着使得良知呈现的实践,这种呈现也即不断地实现指向心体的生命自觉。随后,本文接着分析良知的实现程度,王阳明根据个体的良知实现程度分为了三类人:愚人、贤人和圣人,其中圣人乃是良知的最高人格实现,也即完全实现了生命自觉的人,行动上表现为个体能在“觉而有悟”的状态中不断地依良知行事,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圣人人格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实现的可能。最后,本文研究其致良知的工夫体系,也即实现指向心体的生命自觉的实践路径,总体上有两种进路,一是利根之人,也即自身接近于圣人人格的人,从心体上悟入,但这种人极少存在;二是习心之人,也即广大的普通民众,从意念上进行为善去恶。同时两种工夫又相即为用,为广大的人所适用,具有普遍性意义。这条普遍性的路径包含着:一是自力自成向度,可划分为“‘殀寿不贰,修身以俟’:立志与责志”、“‘存心事天’:静中体认与省察克治”、“‘尽心知天’:事上磨炼与必有事焉”、“豁然有见,良知化境”四个阶次;二是他力辅助向度,主要分为歌诗以发志、习礼以肃威仪、读书以开知觉以及师友以保任行动四个方面。自力自成与他力辅助的辩证,使得个体的良知得以更好地完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