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立国家级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创举,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经过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一个个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但现实中,各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状况却参差不齐,开发区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治理不同的开发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此对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绪论。在本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展现了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背景知识介绍。在本章主要介绍了国家级开发区的类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功能及发展历程。 第三章,方法介绍。鉴于分析对象是52个国家级经开区2003年-2010年的7个主要经济指标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选择了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因此,本章重点介绍了这两种方法。 第四章,基于GPCA的开发区发展水平分析。本章主要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效益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开发区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均衡发展的态势越来越突出,并且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提升更为明显。 第五章,基于ESDA的开发区空间集聚效应检测。本章主要运用全局自相关及局部自相关分析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少数几个开发区具有扩散效应。这些开发区对邻近开发区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效应。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开发区缺乏扩散效应。开发区产出的空间相关性和集群效应存在着较强的稳定性,即各开发区脱离原来的集群的难度较大,开发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锁定特征或路径依赖。 第六章,结论。目前多数开发区的运行处于低效状态,改进开发区发展模式,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创立开发区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发挥开发区集群效应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