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国民政府研究——以林森任国府主席12年为中心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担任12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及训政体制下国民政府主席职位为研究对象,围绕林森12年的训政体制下的国民政府主席生涯而展开。本文认为:   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的制度设计及初步实践与不断充实强化,为林森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提供了制度背景;而日本侵华,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及国内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则成为林森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国际国内背景;林森自身追随孙中山缔造共和维护法统的经历也成为其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的资历。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当选为训政体制下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虽然是个“不负实际政治责任”的形式元首,但在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危难时期,他却以大局为重,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尽力履行政府主席的职责:一是战前六年,维护中枢团结、政局稳定,促进国民政府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从长远看,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抗战力量的积蓄;二是战时六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林森为抗战进行全方位动员,凝聚民族力量,培植抗战力量,成为抗战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一个国家元首的担当。   民国政坛动荡复杂,林森却能连任国府主席长达12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出现,是当时内忧外患的客观环境使然,也是由于林森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的崇奉,更是林森“知大体”的政治实践的体现。林森以其独特的为政之道稳坐国民政府主席的12年,正是国民政府训政体制下形式元首制平稳运作的12年,也是训政体制逐步完善和充实内容的12年;在国民党政权训政体制由虚位元首型政府体制向集权型国府主席(任国民党总裁)政府体制过渡的12年里,林森作为国民政府主席而与国民政府有了紧密的联系,而考察二者之间的互动,我们可深入认识到:林森在国民党政权体制的演变中是举足轻重的。
其他文献
期刊
被称为“上海闻人”的虞洽卿在上海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中国早期买办资产阶级转入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虞洽卿祖籍宁波,15岁进入上海,先后在“瑞康”颜料行当学徒、跑
1902年举行的中英商约谈判是一个涉及晚清中国政治、外交、财政改革、商务等多方面的议题,对晚清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围绕商约谈判的核心--裁厘加税进行论述。实际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