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河流域MGS4层段记录的末次冰期早冰阶气候波动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末次冰期早冰阶处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的敏感时期,在我国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研究中,老于60 ka B.P.的末次冰期早冰阶短尺度气候波动事件找到的地质记录并不多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冰期早冰阶时期记录了5.5个由古沙丘砂与河流相或湖沼相构成的沉积旋回,通过对粒度、微量元素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层段的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其次为中砂、极细砂;河流相和湖沼相的中值粒径Mz、分选系数σ和SC/D的值明显高于古沙丘砂;河湖相中的微量元素Mn、P、Rb、Zr、V、Ni含量普遍较古沙丘砂含量为高,而Ba、Co等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这些气候代用指标的波动构成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的5.5个粒度及微量元素变化旋回,指示了该地末次冰期早冰阶至少经历了6次冷干和5次暖湿的气候波动,其中若干次气候回暖事件和冷干事件可与格陵兰冰芯和葫芦洞石笋等记录的D/O振荡以及Heinrich事件相对应。大体表现为:75~71ka B.P.和71~67kaB.P.的气候波动较频繁,存在3次气候回暖事件,67~59ka B.P.气候持续的变冷变干,曲线波动趋于平缓,各气候代用指标分别恢复到冰期平均水平。米浪沟湾剖面地层记录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既是对东亚季风环流演变历史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其他文献
道路交通事故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威胁,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交通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交通事故发生点具有明确的空间位置属性,其在空间和时
学位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以来,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浪潮。作为我国最重要、最发达的经济板块之一,长三角经济区
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国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生态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不可或缺
2002年Smith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行列。实验经济学研究,将实验方法和实验室手段作为筛选并剔除不合理或不理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