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构造解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龙泉山构造带变形样式及组合特征的分析,重点对龙泉山东西两侧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进行研究。结合断层带内断层泥的石英形貌特征、断层测年、氡气测量以及地壳变形测量和沿构造带的地震资料等,探讨龙泉山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断层活动性及潜在地震能力,对该地区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①龙泉山构造带为一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主逆冲断层控制了背斜的形成和发展。中段变形最强烈,北段和南段变形相对较弱,具明显的分段特征。
②断裂带为第四纪一般活动-中等活动断裂,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为主要活动时期,晚更新世以后活动减弱,全新世活动不明显。断层活动方式以粘滑活动为主兼有蠕滑特征。测年及氡气测量均显示构造带北段活动性强于中段。
③龙泉山断裂带具备发生中小地震的滑动速率,活动性中等。中段垂直运动强于北段,而水平运动较北段弱。由于中段更靠近成都市,且发震震级较大,因而中段应是重点防范区。
④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资料显示,弱震和中小地震沿龙泉山构造带成线性分布,明显受构造带的制约和影响。断裂带北段东坡活动性强于西坡,而中段则西坡强于东坡。汶川地震对龙泉山断裂带有明显的触发作用,这在断裂北段体现得尤为明显。6.0级为龙泉山断裂带上未来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