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双洞隧道盾构法施工对地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jinlin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需求。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第4.3.2条对小净距隧道的定义(在软岩地段两隧道净距小于4B为小净距隧道,B表示隧道宽度),而《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规定,盾构法施工的并行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那么城市地铁大部分都是小净距隧道,但盾构法施工的小净距隧道与新奥法施工的山岭隧道差异较大,且土体与岩体性质也有较大差异,在不同地层条件下,城市地铁小净距隧道盾构法施工过程中仍会引起周围地层位移及引起地表沉降,从而对临近的地下结构以及相邻的地面建筑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石家庄地铁一号线谈固站晖桥站区间工程为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小净距双洞隧道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在不同地层,不同净距条件下隧道周围岩土体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差分模拟软件FLAC3D对不同地层,不同净距条件下,盾构法施工的小净距隧道对周围岩土体的扰动进行分析,对隧道开挖过程利用应力释放法进行模拟,模型中隧道周围土体模型采用Mohr-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模型,混凝土管片采用线弹性模型,盾构管片采用壳单元(Shell),土体的开挖采用空模型(Null)。观察隧道周围岩土体的应力应变、塑性区大小以及变形情况,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随着双洞隧道的净距减少,隧道周围岩土体中的应力在不断增加,当净距小于1.0B时,小净距隧道周围岩土体中的应力增加幅度变大,因此,《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中规定的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是合理的。(2)随着双洞隧道的净距增加,隧道周围岩土体产生的沉降在不断减小,变化速率也在不断减小,但到净距大于4.5B时有开始增大的趋势。为避免沉降过大,盾构法施工的双线隧道净距应尽可能的接近4.5B,但4.5B的净距会产生大量的地下空间浪费,因此,在考虑节约空间等因素后,建议净距以2.0B左右为宜。(3)不同地层条件下的盾构法施工的小净距隧道的塑性区分布也有些许差别。粘性土中的应力相对较大,而粉土与砂类土相对较小。在应用盾构法施工小净距隧道时,应注意施工对不同岩土体产生的扰动也是不同的。(4)对不同地层,小净距隧道应用盾构法施工所产生的沉降,也不尽相同。其中,粘性土是模拟的四种岩土体中产生沉降最大的,而粘性土在工程上是最常遇到的土层之一,在粘性土地层应用盾构法施工时,要加强对隧道沉降的监控,如若发现有沉降加大的趋势,应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加固土体。
其他文献
目的重构肠道菌群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脂类代谢变化比较,探讨肠道菌群潜在的调脂作用。方法将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造模组、益生组和去污组。采用高糖高脂喂养,亚致
目的了解滨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病原菌种类及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院ICU住院患
<正>2014年至2015年一季度,中国精铜消费继续低速增长,特别是一季度,明显弱于预期,对于全年消费增幅都有拖累,产量持续保持较高增幅。考虑到宏观面和基本面不确定因素较多,预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是一种新的基于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的机器学习方法,根据有限的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之间寻求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从追求数量逐渐转变为追求质量,此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商户们对于利益的追逐和市场监管的缺失,中国农产品
<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居于重要战略地位,生态道德教育也随之成为当前
会议
<正>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从建厂之初就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公司第一届领导班子早在1992年就明确提出了"真抓、实干、严管、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创一流"成为该公司企业文化
期刊
21世纪,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中国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老龄化的到来必然对经济、环境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园活
联芳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天然化合物、药物中间体及高分子材料中的结构物质。自一个世纪前,Ullmann反应(用计量铜促使的卤代芳烃间的偶联反应)被发现后,在有机合成中联芳的制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出现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与原先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理念与内容要求等方面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