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替代对双层钙钛矿锰氧化物的结构及电磁特性的影响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双层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 La1.4Sr1.6Mn2O7 中Sr 位Ca 2+、Mg 2+和K+离子的替代效应,研究了不同半径离子的替代对材料的结构、磁、磁熵变以及磁电阻的影响。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   1.研究了名义组分La1.4Sr1.6-xCaxMn2O7 (x=0.0-1.6)系列样品的结构、磁和磁热效应。0 ≤x ≤0.8的样品均为Sr3Ti2O7 型四方晶系的钙钛矿结构,空间群为I4/mmm,而1.0 ≤x ≤1.6 样品为Pbnm 空间群正交的ABO3 型钙钛矿锰氧化物与少量CaO的混合物,晶体结构相变发生在0.8 ≤x ≤1.0的掺杂范围。   对于x=0.2-0.8的样品,随着Ca 2+离子含量的增加,三维铁磁有序转变温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而二维铁磁短程有序仍然存在,在x=0.4 样品中甚至增大。表明Ca 2+的替代抑制了三维的交换相互作用,而eg 电子轨道的变化造成了MnO6 八面体的Jahn–Teller 扭曲,是x=0.4 样品中二维铁磁短程有序增强的主要驱动力。在1T 外加磁场下,名义组分La1.4Sr1.6-xCaxMn2O7 (x=1.6)样品在居里温度215K 附近得到了2.28J kg-1 K-1的磁熵变,由此可知该材料可以作为亚室温磁制冷材料的候选者。   2.研究了离子半径比Ca 2+更小的Mg 2+离子对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La1.4Sr1.6Mn2O7 中Sr 位的替代效应,发现Mg 2+离子实际进入了钙钛矿结构的Mn 位,形成了La1.4Sr1.6Mn2-2yMg2yO7/La0.67Sr0.33Mn1-yMgyO3 (327/113)复合材料。并且随着Mg 2+离子含量的增加,327 相的百分含量逐渐降低,113 相的百分含量逐渐增加,x=0.4 样品精修后得到其实际分子式为La0.6Sr0.4Mn0.83Mg0.17O3。说明在离子替代过程中,离子半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Mn 离子半径与Mg 更接近)。Mn 位Mg 2+离子的替代抑制了复合材料中两相的铁磁性和导电性,对于轻掺杂样品,材料在低温处的奈尔温度和高温处的居里温度均随Mg 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对于重掺杂的样品,其磁化强度曲线表现出了自旋玻璃的行为,导致样品中的电阻率比轻掺杂样品增长了近4个数量级,电阻率表现为绝缘性。同时发现在低温和高温两个温区,Mg 2+的掺杂均使复合材料低场磁电阻有很大的增加,5K时x=0.1,0.2 样品1T 下的磁电阻分别为40%和39%,200K时分别为8%和11%,从而扩大了材料低场磁电阻的使用温区,有利于其应用。   3.系统研究了La1.4Sr1.6Mn2O7/La0.67Sr0.33MnO3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别合成了两相与三相的系列复合材料(1-x)La1.4Sr1.6Mn2O7/xLa0.67Sr0.33MnO3 与(1-x ′-y)La1.4Sr1.6Mn2O7/x ′La0.67Sr0.33MnO3/yLa2O3。在对复合材料(1-x)La1.4Sr1.6Mn2O7/xLa0.67Sr0.33MnO3的磁性研究中发现,由于两相含量的变化和两相之间的反铁磁耦合,在高温和低温处出现了两个磁相变温度(TC 1和TC 2),并且在TC 1 与TC 2之间,磁化强度形成了一个平台。随着掺杂量x的增加,平台处的磁化强度逐渐增大。随x 逐渐增加,x ≤0.67 样品的电阻率逐渐变低,金属-绝缘转变温度虽然存在,但开始变得更加的平缓和宽化。   当x 增加到x=0.93和1.0,材料中电阻率进一步降低,在整个测量的温区内表现为金属性。而三相系列样品中La2O3的掺入,对113 相的居里温度(360K)之上的顺磁态的磁化强度和电阻率影响最小,对327 相的居里温度(90K)之下的铁磁-反铁磁共存态的磁化强度与电阻率影响最大,分别达到8%和30%。同时在x ′=0.465样品中发现了有利于应用的宽温区、低场磁熵变,其在90K 温度附近,1、2 以及7T 下的最大磁熵变分别达到0.45,0.9和1.55Jkg-1 K-1。
其他文献
三氧化铋(Bi_2O_3)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材料、陶瓷、无机玻璃等领域。本文基于水热法制备Bi_2O_3半导体材料,通过诱导合成了含有Bi~((3-x)+)态的Bi_2O_(3-x)。氧空位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减少Bi_2O_3的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速率。相比Bi_2O_3,含有氧空位的Bi_2O_(3-x)具有较窄的禁带宽度,文章中对光催化性能以及磁学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内
ZnO是一种自激活半导体材料,具有六角纤锌矿晶体结构,室温下直接带隙宽度为3.2 ~ 3.4 eV,激子束缚能高达60 meV。ZnO无毒,原料廉价易得,且具有较高的化学、机械稳定性及优异的光电学特性,有望在光发射二极管(LED)、透明电极、蓝/紫光发射器件、太阳能电池、表面超声波设备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ZnO薄膜的发光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未掺杂的ZnO通常包含着各种本征缺陷,
多孔硅(PS)是美国贝尔实验室在1956年发现的,自此以后,PS一直被作为一种优良的基底材料。1990年,英国的科学家Canham发现了PS可以在常温下产生荧光的特性,从而使人们发现了 PS的新
微电子学以研究和控制电子的电荷及其输运特性为主要内容,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但是在传统微电子学之中,电子只是被当作电荷的载体,它的自旋特性一直未被引起重视。伴随着器件集成度的提高,半导体元件的尺寸已经进入纳米尺度,单位面积的能耗急剧上升,热损伤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性能和稳定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Fert和Grǖnberg几乎同时发现的巨磁阻抗效应(GMR, Giant Magneto-Resi
在Heisenberg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界面重参数化方法(Interface-rescaling approach),严格求解了简立方结构双层铁磁薄膜中自旋波的本征问题,且主要讨论了外磁场对体系能带结构和自旋波的影响。通过对所选体系进行数值计算和作图发现,外磁场对能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随着磁场的增强,子能带A、B都向上移动,且B带移动的速度远大于A带,表明22支模的能量随着磁场的增强都在
标准模型中是不存在轻子味破缺过程的,因为中微子没有质量。而即便在扩展的左右手对称的标准模型中,轻子的味破缺过程还是很小,根本无法和当前的实验上限比较。随着实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