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兽医微生物菌毒种平台的初步建立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_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2006~2007年山东省畜禽疾病爆发报道和山东省畜禽养殖分布,在山东省范围内进行大肠杆菌、猪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和新城疫病毒的病料采集,采集地点分布在济南、潍坊、烟台、临沂、青岛等9个地区17个规模牧场及兽医院。   研究对细菌库采用“病料收集—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试验—细菌纯化真空冻干”的技术路线,分别以动物临床症状、镜检观察、分离培养特性、细菌生化鉴定来判定和描述细菌特性;对病毒库采用“病料收集—病毒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毒纯化真空冻干”的技术路线,分别以HA-HI试验、动物临床症状、MDT和ICPI测定初步判定和描述NDV的特性,以RT-PCR分子生物学试验进行最终鉴定,来获得菌种资源信息。   本研究共分离鉴定了大肠杆菌80株,平台资源号为1511C0006SL000061~140;金黄色葡萄球菌30株,平台资源号为1511C0006SL000141~170;猪链球菌50株,平台资源号为1511C0006SL000171~190和1511C0006SL000271~300;鸡伤寒沙门氏菌103株,平台资源号为1511C0006SL000318~420;特殊菌株17株,平台资源号为1511C0006SL000301~317。对分离到细菌资源进行生化试验,均符合各自的生化特性。   本研究共分离到60株NDV,6.6%的新城疫分离株为新城瘦弱毒型,35%为中等毒力型,58.3%为强毒型,都可以特异性扩增出F基因片段。山东省NDV病毒库的强毒株与国内外NDV序列的HN基因同源性在80%~97%之间,中毒株的同源性在82%~98%之间,弱毒株的同源性在82%~98%之间;山东省NDV病毒库21株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2%~99.9%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5%~100%之间。同源关系进化树表明强毒株与标准株LaSota距离较近,强、中弱毒株在进化树上明显分为不同类别。菌种资源收集合理并具有代表性,资源平台能够充分刻画山东省NDV特性。   对分离的各种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分别完成《资源描述表》和《共性描述规范表》,并进行菌种的冻干保存送交国家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国家兽医微生物标准菌种保藏库保存,将各个相关的数据录入中国兽医微生物资源信息网的数据库,并实现与E-平台的衔接。
其他文献
奶牛真胃变位是奶牛业生产中一种常见内科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丙酸作为反刍动物体内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VFA蓄积对真胃
研究了以固体超强酸SO24-/TiO2/La3+催化剂,醋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醋酸丁酯,并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醇酸物质的摩尔比为1.6:1、催化剂用量0.6 g、带水剂甲苯7 mL
目的:观察龙脑油与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O)联合用药,对于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联合抑菌效应,研制以龙脑油和阿莫西林为主药的复方阿莫西林
摘 要: 作者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着重阐述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并根据实践经验对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在我国也迅速传播并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  自2003年10月我园进行“多元智能创意课程”试验以来,该课程已经陪我走过了近五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经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对此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为个人才能的培养发挥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儿童的发展空间加大,让每个
摘 要: 有效教学即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其特征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特征。教师层面上有效教学的特征有五个方面: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学习特性。学生层面上有效教学的特征有两个方面: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和
摘 要: 举手回答问题是目前我国普遍的传统的课堂行为,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课堂举手发生的几率随之缩减。微小的常被忽视的教育现象背后一定有其自身的原因及规律。目前,对于“举手”等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试图透析此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 “举手问题” 成因 对策    举手回答问题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教学生活中已成惯例,此为传统做法,由来已久,“有问题,先举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