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Sap与伊曲康唑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xj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BSA)检测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的活性差异。2、通过动物(小鼠)实验比较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的毒力及致病性差异。3、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比较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和敏感组SAP2、CDR1、CDR2及MDR1 m 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1、收集临床上可疑的真菌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出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用BSA培养基检测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Sap活性差异,并作统计学分析。2、将小鼠随机分为3个组(耐药组、敏感组和空白对照组),取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菌悬液(或无菌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小鼠的尾静脉,观察1个月(30天),统计小鼠的生存情况及存活天数,计算小鼠的死亡率和生存率。3、RT-PCR检测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和敏感组菌株的SAP2、CDR1、CDR2以及MDR1 m RNA的表达水平,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检出白念珠菌菌株40株,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20株,敏感株20株。所有检测的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20株)和敏感株(20株)均有透明环产生,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Pz值=0.611±0.015,敏感组Pz值=0.667±0.015,两组菌株Sa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35,P<0.001),即耐药组Sap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组。2、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小鼠1个月内死亡16只,死亡率是80%;敏感组小鼠死亡7只,死亡率是35%;两组小鼠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8.286,P=0.004),即耐药组菌株对小鼠的致病性及毒力明显高于敏感组。3、RT-PCR分析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和敏感组SAP2、CDR1、CDR2及MDR1的m RNA表达量,耐药组SAP2基因m RNA(2.015±0.304)表达水平高于敏感组(0.732±0.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25,P<0.001)。耐药组CDR1、CDR2及MDR1的m RNA表达与敏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2和MDR1基因在转录水平有明显正相关(r=0.696,P<0.001),CDR1和CDR2在转录水平有明显正相关(r=0.837,P<0.001)。结论:1、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Sap活性高于敏感组。2、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的毒力及对小鼠的致病性高于敏感组。3、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组SAP2基因m RNA表达水平高于敏感组;SAP2和MDR1基因可能受同一调控机制调节;CDR1和CDR2基因可能受同一调控机制调节。白念珠菌Sap与耐药有一定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人成熟脂肪细胞中囊泡相关可溶性N-乙酰基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vescical-souble N-ethymaleimide 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s receptor,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雌激素依赖的、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目前其病原仍不明确,有多种学说来解释EMs的发生,经典的学说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盐敏感性的高血压导致的肾损伤中的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做左肾摘除术后大鼠存
目的:对就诊于山西大医院风湿科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痛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3.11-2014.11就诊于山西大医院风湿科的128例原发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