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以来,政府实施的“差价购机”模式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鼓励农户购置农机、促进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差价购机”模式即农户在购置农机时,无需支付机具全款,只需给予经销商扣除国家补贴后的剩余部分,其后由政府将补贴资金给予经销商的补贴模式。显然,该种补贴模式明显地减轻了农户购置农机时的资金压力,刺激了农户的购机需求。然而随着政策的连年实施、补贴资金结算规模的逐年扩大,该补贴模式的弊端也充分显露了出来,官商勾结套取补贴的情况屡见不鲜。基于此背景,我国于2012年率先在江苏省、浙江省等省份试点推行“全价购机”模式的新型农机购置补贴,“全价购机”模式即农户在购置农机时先全额支付购机款,农机局、财政部门在核实农户购机行为的真实性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卡通”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给购机农户的补贴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剥夺了诱导基层农机主管部门违规操作的部分权力;另一方面加大了农机主管部门、农机销售企业等主体的违规成本。农机购置补贴“差价购机”模式向“全价购机”模式的转变,不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购置农机时的资金压力,还使得农户为购置农机而发生的资金借贷行为由贷款方与借款农户之间的“二元博弈”转变为受到政府影响的“三元博弈”。农户借贷环境的改变很可能会对农户的借贷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全价延时补贴”的新背景下,重新对农户的农机贷款需求与农机贷款可获性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对浙江省2008-2014年统计年鉴与2004-2013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的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开始推行“全价购机”补贴模式的年份往往成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及拥有量数据的拐点年,即该年之前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农机拥有量逐年上升,该年之后两者出现增速明显放缓甚至下降的趋势。通过与前人研究进行对照,笔者发现出现拐点的主要原因不是农户农机购置意愿不强,而是补贴模式变更增加了农户获得农机贷款的难度,使得资金不够充裕的农户往往不能完成农机购置行为。那么补贴模式的改变为何会增加农户农机贷款难度,笔者通过对杭嘉湖地区391户农户的实证分析,深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差价购机”模式向“全价购机”模式的转变造成了政府农机购置补贴的延时兑付,而政府农机购置补贴延时兑付对借款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购机贷款的作用不同,在其作用下影响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购机贷款的因素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了抵押、担保等因素对于农户获得农机贷款作用弱化;信用等因素对农户农机贷款可获性影响增强的现象;而影响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因素未发生显著改变。抵押品与担保方依旧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能否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购机贷款。考虑到延时补贴模式下农户购置农机所需自筹金额增加;正规金融渠道是农户获得农机贷款的主要渠道且审核标准未发生显著改变;农户缺乏合适抵押物、有效担保方的现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新模式下农户农机贷款难度增加的现象便可以得到解释了。至于同样受到政府农机购置补贴延时兑付的影响,为何正规金融渠道与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反应大不相同?笔者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社会圈子理论,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全价购机”模式下的农户购置农机需求、农机贷款需求与农机贷款可获性的探究揭示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拥有量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以及当前农户获得农机贷款的困境。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应加强对农户农机贷款匹配问题的重视,通过组织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施行针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贷款项目;鼓励非正规金融在农户农机贷款中发挥积极作用;保证补贴效率,及时发放补贴等手段,改善农户农机贷款困境,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