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阿诺德—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良知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试图用一种传统中国视角—中庸之道来解读马修·阿诺德的诗歌、诗歌批评以及社会批评著作。相异于西方批评家从立场、观点及逻辑缺陷来批评阿诺德的作品,本文作者用中国人积极的方式来解读阿诺德,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以这样的方式解读阿诺德的诗歌及批评文集,便可探出阿诺德作为维多利亚转型时期的道德良知之魂。在绪论部分,作者简要呈现了阿诺德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时代特征,介绍了作者所采用的传统中国视角—中庸之道在文章中的内涵,并给出几种在西方消极视角阐释下的阿诺德作品的意义,最后作者勾画出采用积极视角解读阿诺德的蓝图。第一章“阿诺德诗歌批评中的道德关怀”追溯了从阿诺德“1853序言”中微现的道德关怀到1888年“诗歌研究”中深切的道德呼吁,阿诺德对年轻一代作家的成长的真诚关怀、对诗歌给人们带来快乐的真诚期望、以及对诗歌取代隐退的上帝来填补人们精神和道德的空白的真诚希望都显示出阿诺德对维多利亚转型时期人们和社会真诚的道德关怀。第二章“诗人阿诺德的情感历程”追溯了阿诺德在“夏夜”中对现代都市人困境的揭示,以及“未来”中徘徊者找寻出路的心路历程,然后在“自力更生”中出路的出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中国视角解读下的阿诺德在沉闷和严酷的黑暗中不懈地找寻光明的希望之旅。第三章“批评家阿诺德的理性之旅”讨论阿诺德的“批评的当代功用”中对批评家提出的社会道德呼吁,以及《文化与无政府主义状态》中对“文化”概念的动态阐释。我们可以感觉到阿诺德对唤醒盲目的现代人的灵魂的热切希望,并从中感受到他对现代批评家和社会大众的道德启示。文章的结论部分追溯了阿诺德从诗人到批评家的整个历程。从传统中国视角解读阿诺德,我们可以看出阿诺德不愧为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良知。
其他文献
语言学研究者传统上将口头或书面上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而对于以演唱形式赖以实现的歌词语言则关注较少。而且目前国内外对于说唱乐歌词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美学、文学
自从批评话语分析(CDA)问世以来,媒体话语分析就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其中,在意识形态方面充满争议的社会、政治新闻更是首选,而代表公平公正的体育新闻却少有人涉及。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