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高窟北朝至隋代的尖拱形佛龛龛楣图案纹样丰富多样,继承关系明确,展现了其独特、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该时期的龛楣纹饰从简洁的火焰题材逐渐向多种题材变化,如莲花纹、忍冬纹、火焰纹、化生纹、禽鸟纹等题材。莲花纹饰是一种具有装饰性、象征性、寓意性的龛楣装饰图案,频繁出现于世界各地的装饰图案中,逐渐演变为某种象征符号,是生命力、繁殖力、太阳信仰、墓葬、佛国光明、复活的象征。忍冬纹在龛楣纹饰中广泛流行,关于忍冬纹的起源争议很多,但较为客观说法是认为忍冬源于希腊植物卷须样式,后随着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云气纹进行嫁接融合,形成了颇具中国本土意味的忍冬造型,并被频繁用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作品。火焰纹饰在龛楣装饰中十分普遍,莫高窟的火焰纹应是在“焰肩佛”的基础上,融合多文化汇成的忍冬纹、中国本土的云气纹而发展再创而成的,象征着佛教各种造像的智慧和光明等神性特征。化生纹饰是佛教艺术中备受喜爱的一种装饰图案,莫高窟龛楣纹饰中的莲花发生论普遍出现,主要有莲花化生为佛、菩萨、天人的发生论装饰纹饰。龛楣的禽鸟纹饰是佛教动物画的一部分,其题材源于佛经故事,纹饰画风纯粹、趋向写实性,主要出现于莫高窟北朝时期龛楣装饰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