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重寄生链霉菌PR 和F46 为出发菌株,以靶标病原菌为指示菌,以紫外线为诱变因子,对它们进行了诱变改良研究。利用紫外线诱导重寄生链霉菌PR 和F46,并确定了PR 和F46 的最适诱变剂量分别为7min 和3min。经过筛选获得了抗真菌活性稳定高于出发菌株PR 和F46 的诱变菌株PR-7-2 和F46-3-7。对诱变菌株PR-7-2 和F46-3-7 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变菌株基内菌丝的颜色与出发菌株的完全不同;在相同时间内,诱变菌株的产孢量几乎是出发菌株的2.2 倍,但菌丝生长量却低于出发菌株;诱变菌株的抗菌谱与出发菌株相同,都是对低等真菌的效果最好,对半知菌亚门的效果次之,对子囊菌的效果最差;诱变菌株对靶标真菌重寄生的能力稳定高于出发菌株,诱变菌株发酵液对靶标真菌孢子的抑制能力也稳定优于出发菌株;而且,诱变菌株的这些生物学特性都能稳定遗传,不会因继代培养而丧失。诱变菌株PR-7-2 和F46-3-7 对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 种试剂中,2 种诱变菌株对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PR-7-2 对3 种低剂量浓度的甲霜灵、五氯硝基苯、腐霉利、三唑酮等杀菌剂表现出高抗性,所以,它们可以混和使用防治植物病害。F46-3-7 对3 种低剂量浓度的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五氯硝基苯、腐霉利、三唑酮等杀菌剂表现出高抗性,它们可以混合使用防治植物病害。在对诱变菌株PR-7-2 和F46-3-7 的生态学习性的研究中发现,诱变菌株PR-7-2 在土壤、土壤+几丁质、土壤+毛霉菌丝体3 种基质中存活量很少;F46-3-7 在土壤、土壤+几丁质2 种基质中也活量存很少,而F46-3-7 在土壤+毛霉菌丝体中不但能长期存活,且存活数量还会有所增加。诱变菌株可以被黄瓜的根部吸收并向植株的其它部位扩散,可以到达黄瓜幼苗的各个部位;有向黄瓜幼苗顶部集聚的趋势,且诱变菌株的集聚趋势更明显。说明诱变菌株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而且定殖于幼苗的诱变菌株的数量有所增加并能长期维持较高的水平, 诱变菌株PR-7-2 和F46-3-7 对苹果采后两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在25℃和15℃,诱变菌株对靶标致病菌的作用效果都要优于出发菌株。在25℃下,无论是诱变菌株还是出发菌株,它们对不同靶标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都超过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