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发迹于美国的国际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也未能幸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东部地区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制造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产业竞争力也逐步提高。然而,本轮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直接影响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协调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和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这两项重要的目标,是当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结合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公布的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希望通过评估东部地区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为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一份力量。论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基本思路、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阐释了论文研究中可能会涉及的相关概念,例如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划分、制造业具体行业的名称、竞争力的定义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内涵。接下来论文着重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的研究成果。
在第三章中,作者主要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研究各自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从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并概括出关键词:美国制造业成功在于“人才引进+法制管理”、德国制造业成功在于“政府引导+中小企业”、日本制造业成功在于“技术引进+模式创新”、巴西制造业成功在于“进口替代+私有化改革”、印度制造业成功在于“经济改革+局部突破”。最后总结出3点启示:重视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确处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关系,合理利用外资。
第四章是对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论文首先剖析了当前国内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外部形势,具体表现为世界经济发展整体呈现放缓的趋势、全球经济疲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持续升值不断侵蚀国内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相继掀起“制造业再造”热潮。接下来,作者通过详细地数据分析介绍了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对三大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发展历史、支柱产业以及资源禀赋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总结了当前制约东部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仍待提高、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论文还归纳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第五章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区覆盖下7省市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各自遭遇的困难和挑战;第六章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分别对我国东部的三大经济区,即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当前各自30个制造业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这是对上一章7省市制造业竞争力整体状况研究的延续,研究层面从制造业整体深入到细分行业。此外,本章在实证分析之后还选择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内的四个典型制造业发展模式进入了深入剖析;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以往国内学者研究制造业竞争力更多地是从某个地区或者全国范围的层面来探讨,而本文以三大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既有对于区域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水平的考察,也有对30个细分行业竞争力的剖析,既有横截面分析,也有时间序列分析,以求全面科学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研究维度的创新。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先进制造业的理解往往习惯从技术水平、管理模式或出口贸易额等少数典型指标去考虑,本文认为应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两方面综合考察,首次提出了从5个维度共同判断制造业竞争力强弱,并构建出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观点的创新。本文在充分考察国内外经济形势动态和东部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支撑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五种力量”,并参考国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增强竞争力的“三大路径”和“七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