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在于双边贸易存在互补关系。但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频繁,许多研究学者关于中国—东盟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关系认识的分歧越来越大。特别是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的研究,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还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成为争论的焦点。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后续影响,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深受其波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为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作为中国构架自由贸易的开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除外)为主的区域组织,它的建立能否成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又一个支柱,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本文以中国—东盟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为研究对象,以数据事实作为论证基础,提出中国—东盟贸易整体上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但竞争性不断扩大的观点,并在该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区位理论,对中国—东盟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基础源自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并带有地缘政治的意义。本文通过中国与东盟整体,及中国与东盟五国,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在自然资源、产业技术结构、贸易结构、吸引外资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中国与东盟在整体上存在互补关系,但由于东盟除新加坡和文莱外均为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在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和吸引外资方面存在竞争关系。本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WTO数据库和联合国数据库,基于HS分类的WTO数据库和BEC分类,分别计算中国与东盟五国在2002—2010年间各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同时,以农产品为例,以中国为中心,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特点。认为,中国与东盟间贸易呈现整体互补、竞争集中且有扩大趋势的态势。提出,重视合作、调整发展、扩大影响的政策建议,使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全球经济萎靡、政治不稳的局势下,呈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面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