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城市绿地的建设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注重绿地生态功能的新阶段。对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国内外都已经有了极其显著地进步,生态学原理已经引入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开始了将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原理紧密结合的过程。在现代园林的植物造景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园林行业进步和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纷纷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量评价方法,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点: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树种结构的研究表明:常绿树和落叶树种类之比约为1:10,乔木与灌木种类之比约为1:1.1;乔木与灌木数量之比约为1:5.1;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之比约为1:2.5;而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总数量之比约为1:2.2。公园中落叶树种的品种相对丰富,使用了相对数量的新栽培品种及外来树种。灌木的种类利用偏少,应适当增加森林公园中的灌木种类,增加北京乡土灌木种类的应用。应适当增加灌木的数量,体现森林公园的生态性要求。增加落叶乔木的数量,形成以落叶乔木为主导的景观变化丰富的地域特色景观。对森林公园的群落结构研究表明:在所调查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以蔷薇科为最多,达到了22种,品种数量较多的有忍冬科(7种)、木犀科(6种)及杨柳科(4种)。在调查群落中乔木树种重要值排序是白蜡>油松>垂柳>元宝枫>栾树;小乔木和灌木的排序依次是紫叶李>小叶丁香>碧桃>西府海棠>金叶莸。应用频度较高的植物种类多为北京地区乡土植物或是经过长期栽培已适应的引进归化植物种类。北京常用绿化树种数量少及部分树种的高频率出现,反映出北京园林植物群落中树种组成雷同者较多,出现同类型绿地环境绿化树种及植物景观相对单调的现象,多样性的植物种类没有得到广泛利用。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表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580公顷,绿地面积约占410公顷,绿地覆盖率超过了70%,植物每年约能吸收37795千克的臭氧,12686千克的二氧化硫,19584千克的二氧化氮,35051.67千克的颗粒物,并能减少4191千克的一氧化碳,可节省的治理费用约为181万元用。碳储存量约为38021吨,碳吸收量约为864.5吨/年。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树木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生长年限较长的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对较多。公园后期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对群落生态效益的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类型的不同,产生的生态效益有较大区别,复层植物群落与密林植物群落的平均生态效益相对较高,无论是对空气污染物的吸收还是碳储存和碳吸收量都大于滨水植物群落和疏林草地群落。这与植物群落的植物覆盖率和植物数量都相对一致,单位面积植物数量越多,产生的生态效益量较大。得出乔、灌、草复层群落结构的绿地生态效益约是单层群落结构的2.7倍。植物群落中生态效益与植物群落中的苗木的大小及规格存在密切联系,在绿化覆盖相近的情况下,植物规格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不同植物种类对空气污染物的吸收量存在较大差异,群落中毛白杨、垂柳、白蜡和油松等对空气污染物的吸收能力较强。对城市绿地生态效应场的研究表明:利用生态场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绿地的生态效应及其差异。在城市绿地中绿地面积、绿地类型、植物生长高度、林分和生长量等绿地空间结构因子对绿地的生态场特征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城市绿地的效应场强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在其他结构因子相近的条件下,随着绿地面积的增加,绿地降温和增湿的幅度有降低的趋势。在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公园内绿地的CO2平均浓度是逐渐降低的过程。在同一季节中,CO2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完善和城市绿化条件的好转有关。大型城市绿化公园的建设,对公园区域及公园周边地区的CO2浓度都有直接的影响。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对城市公园区域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有直接影响,而对公园区域外的城市环境,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