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fyturn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动机是组织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基于华人社会的相关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在这些研究之中,以台湾学者刘兆明提出的华人工作动机的四因子结构研究得较为完善。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台湾的样本,并且,研究者对于工作动机不同维度的分析,以及各个维度的后果变量的研究上并不是很深入。 本文在刘兆明提出的华人工作动机四因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方面希望验证此工作动机结构在大陆员工的样本中是否稳定,另一方面也尝试探索工作动机各个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工作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路径。 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制造行业的员工作为研究的样本。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工作动机的四因子的结构是稳定的; 2,竞争比较因子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其它三个因子有所差异:成就发展、情绪感受、情感认同这三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远高于竞争比较因子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性别、工龄、学历、职位四个背景变量对成就发展、情绪感受、情感认同三个因子都没有影响,而性别与职位却对竞争比较因子有着显著性的影响。 3,组织承诺并不直接影响工作绩效,而是通过中介变量工作投入间接地影响工作绩效; 4,工作动机的四个因子对工作绩效都产生影响,但不同因子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的强度、路径各不相同:成就发展直接对工作绩效产生负向的影响;情绪感受直接对工作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竞争比较既对工作绩效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又通过组织承诺、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产生间接的影响;情感认同则通过组织承诺、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产生间接的影响。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出现以来到本世纪初,他们总是受到工资待遇长期偏低、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困扰。而80%一线工人来自于农民工的建筑行业,问题显得尤为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中历史教学要紧随改革的脚步,积极进行创新升级。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基础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特别是要做好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此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历史思想意识观念,从更加正确合理的角度出发对待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最终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对如何更好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问题意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受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面对国内外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严峻的用工形势和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环境,造成企业一方面需要
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企业全面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市场竞争中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于面临未来迅速扩展的ZQ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政策的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东部,其中最重要的一
将中职教育融入到社区教育当中,既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教育条件,又为中职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势必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在这种新时期背景下开展中职学校社区化办学的探索无疑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