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发挥着促进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桥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主题的重要讲话,并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全面详细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维吾尔文译本为语料,对概念隐喻进行了收集与分类,并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及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和论文中撰写符号的写法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写作提供参考。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即政治文献的翻译理论概述、政治文献翻译和概念隐喻研究综述等。第三和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根据隐喻意义及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前人们总结的政治文献翻译原则及概念隐喻翻译策略,对收集到的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出每一类概念隐喻的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而归纳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特点。第五章为结论,对以上三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据笔者统计整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共1986处使用了概念隐喻。本文在分析这些概念隐喻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可将概念隐喻归纳为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和方位性隐喻。其中结构性隐喻包括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军事隐喻、疾病隐喻、家庭隐喻和为数不多的其他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包括人类隐喻、植物隐喻、河流隐喻、动物隐喻和其他本体性隐喻。方位隐喻包括上-下隐喻、前-后隐喻和中心-边缘隐喻。经统计概念隐喻的使用比例发现,结构性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占81.52%,其中旅程隐喻占37.51%,建筑隐喻占24.51%,军事隐喻占14.45%,疾病隐喻占2.25%,家庭隐喻占1%,其他结构性隐喻占1.81%。本体性隐喻的使用次数仅次于结构性隐喻,占总使用次数的17.37%,其中人类隐喻占9.91%,植物隐喻占2.31%,河流隐喻占3.91%,动物隐喻占1.06%,其他本体性隐喻占0.2%。方位性隐喻使用次数最少,占总使用次数的1.2%,其中上-下隐喻占0.4%,前-后隐喻占0.5%,中心-边缘隐喻占0.3%。通过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维吾尔文翻译主要采用了三种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法、意译法和套用法。其翻译策略为保留原文隐喻意象直译重现,舍弃原文隐喻意象解释喻义,译为明喻,保留喻义替换原文隐喻意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