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生态需水研究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iah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加,以致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断加大,甚至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的生态需水研究刚刚起步,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   本文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北运河水系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课题》子课题《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保障方案研究》(2008ZX07209-002)   为依托,研究了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的内涵及界定,建立了基于分时段、分河段、分阶段思想的河流生态需水计算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情景保护目标下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量的保障方案。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   (1)在总结城市化半城市化对河流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的特征与功能,建立了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人工化程度、流域内城市化程度、水质指标、水量指标及水生态等。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了河流的城市化半城市化程度,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北京段城市化半城市化程度为评价等级Ⅴ级,天津段城市化半城市化程度为评价等级Ⅳ级,北运河属于典型的城市化半城市化河流。   (2)本文针对北运河河流闸坝众多,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分时段、分河段、分阶段思想的河流生态需水计算体系。①分时段:根据北运河不同时段的来水及生态需水情况,按照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个季节或者逐月来计算生态需水量。②分河段:由于不同河段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特征各异,根据北运河水功能区划及其闸坝分布情况,将研究区段分段为:沙河水库~沙河闸、沙河闸~北关闸、北关闸~杨洼闸、杨洼闸~土门楼、土门楼~筐儿港、筐儿港~屈家店。③分阶段:由于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河流的结构和功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况,因此只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第一阶段:恢复河流最基本的环境功能,保证其维持生物栖息地的最小流量;第二阶段:恢复河流的部分结构和功能,使其维持在适合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水平;第三阶段:进一步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生物多样化。   (3)系统分析了北运河流域的水资源演变特征,结合以满足河流生态需水为目标的流域闸坝调度结果,针对不同保护目标情景下河流生态需水的保障情况,提出了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保障方案:最小生态需水情景下的生态需水,通过闸坝调度基本可以得到满足;适中生态需水情景下的生态需水量需要额外补给水量0.25 亿m3,才能得到满足;最佳生态需水情景下的生态需水量缺水量为1.29 亿m3,需要补给水量较大,可作为远期目标来实现。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今后河流生态需水研究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至今,黄河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和径流情势的改变较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了“退田还林、封山绿化”的方针,黄河中游的植被覆盖率变化非常显著,入黄径流量显著减少。流域内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流域下垫面发生了变化,进而使流域内产流方式发生变化,造成了流域内径流短缺的现象,加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辨析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规律,开展黄河中游影响产
学位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建筑已经广泛的运用于低层和多层建筑中,其自重轻,抗震性能好,较少或无湿法作业,适宜工厂化模块生产,施工周期短,房屋格局布置灵活,建筑垃圾少,构件可重复使用,对
本文介绍了植被覆盖度遥感测量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了有效地从遥感资料中提取植被覆盖度,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植被覆盖度的亚象元分解模型法,对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