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小说创作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莉是当代中国文坛上颇具知名度的一位女作家。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新写实小说”在文坛成名以来,她紧紧跟随时代的变迁,其创作经历了从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纯文学写作向九十年代以来商业语境中的时尚化写作的转变、从意蕴丰厚的市民文学日益向表层化的都市言情文学靠拢。池莉以平民的视角,反复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由感性到理性地执著于市民题材的书写,展现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开放繁荣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都市百姓的审美欲求与人生欲望的变化。本文对池莉的小说创作历程进行了考察,并从市民文学、女性写作两个不同角度剖析了池莉的小说世界,讨论了其写作的意义与缺陷。从市民文学角度看,池莉对中国当代文坛的独特贡献在于,她以中国当代工业重镇武汉市的市民生活为背景,创作了一个丰满而独特的“汉味”市民世界,对当代中国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普通市民生活与市民形象进行了既鲜活灵动又相当合理到位的艺术描绘。对市民生活的描写,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曾出现了老舍、张天翼、刘呐鸥、穆时英、张爱玲、苏青以及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池莉的市民世界,对传统市民文学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反叛。她的小说既没有老舍、陆文夫等在中国新文学史中一直被视为主流作家的对市民文化的批判和对中国文化神韵的留恋,也没有象“新感觉派”和三、四十年代沦陷区那些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的作家那样描写都市的“恶之花”和“乱世”中的苟且偷生。池莉的意义不仅在于她为中国市民文学续写了八十年代以来的独特的武汉市民的生活,在“京味”、“津味”、“海派”、“苏州小巷”之外又为文坛贡献了“汉味”文化,而且在于她为文坛出示了一整套市民文化的价值尺度和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此种文化形态的沉醉与认同。池莉市民小说的出现,既是对文坛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话语对市民世界描述规范的反对,也是对八十年代中期曾经兴盛的先锋文学主张“世界是荒诞的”这一人生理念的疏离。池莉市民世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对生存真相的追问等,与先锋文学一起构成了对长期居于文坛主导地位的理想话语和宏大叙述的解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池莉起初并没有自觉地以女性主义理论来指导她的文学创作,甚至一度泯灭了性别视角的差异。她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曾被评论界作为中性写作的范本加以讨论。但是,池莉并没有停止对两性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索。九十年代以后,在“新写实”的文本背后,池莉的女性意识渐渐显现出来,“以女性的独特体验、独特视点去反观男权文化”,对男性中心文化予以置疑、反抗乃至颠覆。在池莉笔下,男性世界充斥着荒唐和混乱、欲望和骚动、压抑和不安,女性世界则洋溢着希望和光明、信心和勇气、坚强和智慧。池莉的创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富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关键词:市民文学;平民世界:女性写作;女性主义
其他文献
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改革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同时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群体专业化和教师个体专业化两方面的涵义。教师群体专业
针对动态多指标系统的决策特点 ,对指标数据初始化处理时 ,利用“奖优罚劣”原则 ,提出了一种易于计算且实用的 [- 1,1]线性变换算子 ,用此方法寻求各时段的正、负理想方案 ,
文章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以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两个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例,分析探讨了“新写实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新写实小说”崛起于八十年代末期的
针对于球面投影的地面激光雷达数据,提出一种基于中心投影的地面激光雷达反射强度图像的生成方法。采用中心投影方式将点云投影到投影平面上;并利用最邻近点搜索方法生成激光
本文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在满足各项功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正确确定水电的装机容量、提高电站的调峰能力、充分发挥电站的巨大潜力。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
本文以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资料为基本依据,结合传世文献和前辈学者的论著,对西汉(包括新莽时期)西北屯戍系统的粮食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
文章采用大型商用流体软件——NUMECA,对某大型汽轮机原始设计的低压通流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低压各级的流场分布和气动特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原始设计的低压末级性能
<正> 已是五十年的事了。一九三六年的暑季,我从广西大瑶山调查回到家乡,在江苏省吴江县境内的一个村子里作了一次短期的社会调查。调查后我写了一本书,书名《江村经济》。江
参与式农村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发展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传统的发展模式陷入困惑和对传统发展理论反思的结果。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参与式发展方式开始
通过对上海的多项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家庭结构仍存在人口与户口、理想与现实以及同住与同吃“三分离”的地域特征 ,但九成以上被访者期望“分而不远”的核心家庭 ,在理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