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益生菌强化的肠内营养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1选取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将符合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提出的脓毒症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所有患者在入ICU病房24~48 h内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应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两组热量均按125k J/(kg·d)计算。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每日给予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次3.5g,每日3次,应用14天。支持方式首选肠内营养(EN),营养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PN)补充。2分别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晨起抽取研究对象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清钾(K+)、血清钠(Na+)、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g G、Ig A、Ig M、CD3~+、CD4~+、CD8~+和CD4~+/CD8~+;抽取动脉血测定动脉氧分压(Pa O2)、PH值;留取粪便标本进行粪便培养和常规检查。并于上述三个时间点测量患者左侧上臂围、小腿围和腰围。3记录每位患者不同观察时期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胃肠道情况(胃肠返流、胃潴留、呕吐、腹胀、腹泻、便秘)。4统计每位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28天是否存活。5利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检验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和趋势性卡方检验。结果:1经匹配实际各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2实验室检测指标评估结果2.1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2.1.1白细胞计数(WBC)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第7天、第14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天至第14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1.2 C-反应蛋白(CRP)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第7天、第1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降钙素原(PCT)两组患者PCT的第7天、第1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2.2.1血清总蛋白(TP)两组患者TP的第7天、第14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2血清白蛋白(ALB)两组患者ALB的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3血红蛋白(Hb)两组患者Hb的第7天、第14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细胞免疫指标两组患者CD3~+、CD4~+、CD4~+/CD8~+的第7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3~+、CD4~+、CD4~+/CD8~+的第14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体液免疫指标两组患者Ig A、Ig M的第7天、第14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便常规及球杆比两组患者第7天的细胞总数、脂肪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4天球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肠道菌群分析干预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葡萄球菌的第7天,第14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胃肠道情况两组患者的胃肠道情况分别比较,其中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MODS发生率、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28天死亡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9 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两组患者第7天、第14天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7天、第14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比较,干预组均短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生菌强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脓毒症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血清白蛋白指标。2益生菌强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部分胃肠道功能、肠道菌群失调状况。3益生菌强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可以缩短脓毒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降低APACHEⅡ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