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本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我国人伦道德和文化传承的根基。但随着国家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乡村的独特性在慢慢消失,乡村教育逐渐失去了乡村社会这个大背景成为和乡村无关的教育。在这种情境下,乡村学校本该担当起挽救乡村教育的重任,但面对如火如茶的城市化进程,大多数学校还是选择了顺从主流价值观,即使有少部分学校坚持保留自己的乡村特色也遭遇着重重困难。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深入了解这所学校近三十年教育理念的融入和遭遇的冲突,反思当今中国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对我国有关乡村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此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乡村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力图厘清广义上的乡村教育和本文界定的乡村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主要通过文献分析、观察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对行知小学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重点从三个阶段介绍了行知小学乡村教育理念的融入和变迁,以及在理念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教育实践。
第三章:主要叙述了行知小学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不同冲突。第一个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落后的乡村经济和教育观念;第二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校长自身的艰难抉择;第三阶段的冲突既有外在的教育理念实施的环境和载体遭到破坏,也有内在的教师对超前教育理念的理解困难、执行力困难。
第四章:主要对行知小学教育理念发展遭遇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不可抗拒的城市化进程;超前的理念与乡村教育功利化需要的差距以及学校生存的选择都是学校理念遭遇冲突的原因。
第五章:主要是对我国乡村教育发展遭遇困境的反思。乡村教师如何与制度保持协调;如何丰满乡村孩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乡村教育如何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