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鼻-鼻窦炎为常见鼻科疾病,发病率较高,属于中医“鼻渊”范畴。熊大经先生立足中医,着眼临床实际,经四十余年的临床凝练,提出其核心学术思想——利枢机、通玄府、和清窍、达膜原,并贯穿于鼻渊的治疗当中。在其治疗鼻渊的基础方——吉雷开窍汤上研制而成的中成药鼻窦炎口服液,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可靠。我们选用大鼠急性鼻-鼻窦炎动物模型进行实验,观察鼻窦炎口服液对急性鼻-鼻窦大鼠鼻黏膜β-防御素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治疗鼻渊的机制,结合导师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模型组;③鼻窦炎口服液低剂量组;④鼻窦炎口服液中剂量组;⑤鼻窦炎口服液高剂量组;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急性鼻-鼻窦炎模型依据叶菁报道的方法改良造模。造模7天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按5ml·kg-1·d-1灌服无菌水,其余各组分别灌服相应的药物。从造模第1天开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体温、体重、局部症状、鼻分泌物等)。用药7天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测得鼻分泌物pH值;取外周血测得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之后立即处死大鼠,取得鼻粘膜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β-防御素;用RT-PCR法测定大鼠鼻粘膜β-防御素mRNA(BD-2)(?)勺表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鼻黏膜的病理形态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鼻腔分泌物pH值与空白组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鼻窦炎口服液低剂量组pH值与空白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药物均能显著降低鼻腔分泌物pH值(P<0.01)。其中以鼻窦炎口服液高剂量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最为明显。2.急性ARS大鼠WBC计数及N%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证明本次实验造模是成功的;各治疗组药物均可使升高的WBC计数下降,其中,鼻窦炎口服药液高剂量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效果最明显(P<0.01)。3.模型组大鼠BD-1平均光密度值(MOD)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7天后,各治疗组BD-1平均光密度值与模型组、空白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4.模型组大鼠BD-2平均光密度值(MOD)与空白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天后,除鼻窦炎口服液低剂量组外,各治疗组BD-2平均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均有所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MOD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RT-PCR法测定BD-2mRNA,结果显示各组间BD-2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5.模型组大鼠BD-3的平均光密度值较空白组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天,鼻窦炎口服液高剂量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BD-3平均光密度值较空白组显著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MOD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光镜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鼻粘膜可见明显的急性炎性病理改变,用药7天后,除鼻窦炎口服液低剂量组,各治疗组药物均使炎性改变减轻,以鼻窦炎口服液高、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效果最明显。结论:1.鼻窦炎口服液可以降低ARS大鼠升高的鼻分泌物pH值至正常范围。使得鼻腔内微环境“和谐”。2.各组大鼠鼻黏膜BD-1的MOD值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BD-1可能在大鼠鼻黏膜中呈固有表达。该药物不能诱导BD-1在大鼠鼻黏膜的蛋白表达。3.模型组大鼠鼻黏膜BD-2蛋白表达较空白组下降(P<0.05),可能与其鼻黏膜组织损伤其功能受到影响,上皮细胞产生的防御素降低有关。鼻窦炎口服液中、高剂量可增强ARS大鼠鼻黏膜BD-2的蛋白表达,发挥防御作用。4.ARS大鼠鼻黏膜BD-3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增强(P<0.05),BD-3可在炎症条件下被诱导。鼻窦炎口服液高剂量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BD-3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增强(P<0.01),可能与鼻窦炎口服液高剂量与西药有效的控制局部炎症,鼻黏膜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有关。但是各治疗组与模型组间大鼠鼻黏膜的BD-3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鼻窦炎口服液可以影响ARS大鼠鼻黏膜BD-3的蛋白表达。5.鼻窦炎口服液能有效减轻ARS大鼠局部及全身的炎性改变,其中鼻窦炎口服液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我们推测鼻窦炎口服液以清热利湿启运少阳枢机,宣肺散邪而通玄府、和清窍,扶正祛邪,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发挥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