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冬季雾微物理结构及能见度观测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ER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大雾中微物理参量及雾滴谱的演变特征,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资料,综合分析了2006年12月24日-27日南京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罕见浓雾过程。在分析天气背景、涡度场、垂直速度场及比湿等宏观物理量演变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对浓雾发生、发展及消散过程的雾滴谱分布特征、含水量及数密度等微物理参量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2007年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极低的12月18日-19日、12月19日-20日的2次辐射雾过程及12月20日-12月21日的1次平流雾过程观测资料,研究浓雾天气下大雾的形成机制及各微物理参量对能见度的影响,对能见度及消光系数与含水量、数密度、平均直径及有效半径等微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2006年12月24日-27日雾过程属于较为典型的平流雾,雾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主要受冷暖平流的影响。雾滴谱在雾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生成发展阶段,谱型由单峰逐步向双峰、三峰转化;在维持阶段,雾滴谱存在周期性振荡。同时,雾滴谱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2.2007年3次个例的两场辐射雾中,消光系数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较强,而能见度与数密度的相关性较强;平流雾中,消光系数与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强,能见度与数密度的相关性较强; 3.消光系数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要好于能见度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能见度与数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要好于消光系数与数密度的相关性; 4.消光系数与各微物理参量之间的拟合关系表明,3次个例中,含水量与消光系数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的拟合关系;消光系数与有效半径、相对散度及数密度之间符合指数函数的拟合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ACTIVE(Aerosol and Chemical Transport in tropical conVEction)外场实验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地区观测到的1-15km高度飞机航测资料、探空
本文在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4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球三维模式海洋模式碳循环模式(BCCOM),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式结果与MOM4模拟结果相比,更能真实的反映海洋碳循环的分布情况
本文主要利用2006年和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苑田径场上开展雾综合观测中获得的南京地区雾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南京地区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锋面雾形成的天气背景
积层混合云系是重要的降水系统,也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作业对象。研究积层混合云对于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和人工影响天气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