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文场以音乐优美、典雅,演唱风格细腻、含蓄而著称,享有“曲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之美誉。清乾隆年间,自江浙地域引进后,文场结合地方语言,地理环境、民俗等地域特征,形成了独具广西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其发展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了广西各地方民间民俗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西文场一方面它体现了曲艺艺术的普遍特点,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它所有的艺术个性中,其唱腔特点是展示广西文场特点的最好载体之一,它不仅蕴含着古风遗韵魅力,更是透析着广西多元文化现状及其反映的深刻内涵。本论文主要以“广西文场清唱形式(宋嘌唱、唱赚、元明乐府唱曲形式的一种延续,唱而不演,不化妆)的演唱风格”作为研究对象,笔者从站在交叉学科视觉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读法、田野调查法以及人物访谈等方法,综合探析其演唱风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研究总共有七个部分,分为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着重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一一做出阐述;在论文综述部分,按照前人研究内容依次划分为:“广西文场介绍篇”、“广西文场发展及其传播途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从创作背景、技法上对广西文场的个别篇目进行研究”、“广西文场与伴奏乐器研究”、“广西文场与城市的同构性、文场的唱腔特色”、“广西文场传承人记述”7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广西文场演唱流派的划分及其演唱风格。在这一章节中,梳理了“瞎派”和“光派”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总结其演唱风格。“瞎派”音域宽广,嗓音清脆亮丽。“光派”声音柔和亲切,情感表达更为朴实,在表演形式上呈现出其多样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桂林方言文化中声调特点对于广西文场演唱风格的影响。在本章节中,首先,对桂林语言的字调系属及音韵特点进行归纳说明;然后,分析在演唱过程中,桂林语言调值、咬字吐字特征对于作品辙韵及装饰音所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对于桂林山之秀丽,水之轻灵自然环境特征的描写及各民族之间、人们邻里之间其乐融融的人文环境叙述,为广西文场的演唱提供了良好平台。对这一现状的描述,进一步阐明桂林环境特征对广西文场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唱腔性格形成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五部分,笔者通过考察分析桂北民俗特征,揭示广西民俗特征对广西文场的影响以及广西文场在民俗活动中的体现。在这章中,主要是以民俗节日文化、群众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为例论证,进而阐述广西文场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六部分,则就“广西文场”的自身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审美娱乐价值、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展示它丰厚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前几部分的内容揭示文场传承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