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是近些年在会计理论界中的热点研究对象。公允价值在给企业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近些年来,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和探讨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进行。2014年的下半年开始,《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开始正式实行。在会计计量属性当中,历史成本自始至终凭借其在价格获取上较为容易的优势成为了会计计量当中最为大多数公司所接受的一种。但是随着世界和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发展,历史成本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逐渐失去了在计量属性当中的统治地位。而就在此时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计量属性逐渐走进了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线当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活动中更为准确的会计计量属性,我国企业和会计学者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和研究起了公允价值。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发展,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是必然的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国财政部会计司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以获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作为“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予以列示。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成本计量模式,另一种则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相比世界范围内来说是比较晚并且不够成熟的,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应用这一计量模式过程里难免会出现问题。2007年初,《企业会计准则》(2006)开始在我国企业中实施。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一般情况下是采用成本模式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在同时满足多个条件时,是可以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理论界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及时准确反映资产信息的特性,许多企业会采取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通过采集房地产行业中企业的财务报告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还是采用了成本模式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针对这种情况,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试图解释企业为什么偏好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同时,也对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转换日政策、市场因素、租金因素、计量方法、披露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本文正是以此为着手点,深入探讨发现企业在应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中的问题并提出适当建议。首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及当前国内为公允价值的应用背景和现状进行简要的阐述。其次,通过公允价值相关理论来合理的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计量方法,并使用从中得出的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来体现当前的应用情况及其原因。最后,结合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案例,探讨我国企业未来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中该如何去规范和完善,包括转换日分析、计量方法分析以及信息披露分析等方面,从而达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围的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