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临床研究1.研究目的中医药治疗NAFLD的临床实践提示,中医药治疗NAFLD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主要证候和生存质量,并能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NAFLD临床研究中应用的疗效评价方案以影像学等客观指标为主,有关患者主观感受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内容较少,不足以反映中医治疗的优势环节和作用特点。本研究从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入手,来评价调肝理脾法治疗NAFLD的临床疗效,阐述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优势与作用特点。2.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调肝理脾方加减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仅予生活方式干预,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RO量表评分、中医证候、中医单项症状积分。3.研究结果(1)中医PRO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PRO评分及三个维度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PRO总积分以及生理、心理维度、治疗维度积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有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胁肋不适、乏力、腹胀主要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有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1)调肝理脾法配合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NAFLD中医证候、PRO方面,疗效突出,适合临床推广。(2)用中医PRO量表评价NAFLD的临床疗效,更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因人制宜”的辨治方法,凸显中医治疗特色。二、实验研究1.实验目的目前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具有特色和优势,显示了良好的前景,但由于其疗效机制不明确,已经成为制约中医临床推广运用及发展的瓶颈。本研究从“肠肝轴”机制角度阐明调肝理脾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深化对中医“肝病传脾、治肝实脾”理论的认识,推动中医调肝理脾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应用。2.实验方法将SD雄性大鼠(SPF级)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治疗组30只(调肝理脾组10只、调肝组10只、理脾组10只)。对照组予普通饲料,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皆予以为高糖高脂饮食制备NAFLD模型,共4周。同时治疗各组按要求予不同药物2ml/100g/d灌胃(药物剂量为成人剂量5倍),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4周末处死动物后,采集大鼠血液、肝脏、肠道标本。经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GGT、ALP的水平;肝组织HE染色、油红染色观察脂肪变性程度;免疫组化法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0-1、Occludin的表达。3.实验结果(1)血清肝功能:与模型组相比,调肝理脾组及理脾组ALT、AST活性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肝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与调肝理脾组相比,理脾组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调肝理脾组、调肝组及理脾组GGT活性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调肝理脾组相比,调肝组、理脾组活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学:①HE染色:模型组肝组织几乎均呈脂滴肝细胞,属于重度脂肪变性。治疗各组肝组织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有着有不同程度的的改善,其中调肝理脾组改善最明显,脂滴肝细胞占肝细胞总数小于1/3;调肝组脂滴肝细胞占肝细胞总数约大于1/2;理脾组脂滴肝细胞占肝细胞总数大于2/3。②油红染色:对照组肝细胞可见少量点状红色脂肪染色,模型组肝细胞可见弥漫性红色脂滴。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脂滴不同程度减少,调肝理脾组减少明显。(3)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对照组ZO-1、Occludin蛋白表达较连续、均匀,颜色较深;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两种蛋白表达量极少,散在分布,颜色较淡。与模型组相比,调肝理脾组表达量多,相对连续,颜色较深;调肝组表达量稍多,欠连续,颜色稍深;理脾组表达与模型组差异较小。4.结论(1)调肝理脾法能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肝功能、肝组织脂肪变性及肠道黏膜通透性,优于单纯使用调肝法或理脾法。(2)调肝理脾法改善NAFLD大鼠肠道紧密连接的破坏,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减缓肝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3)深化了中医调肝理脾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