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公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它的出现缩短了区域间时空距离,适应了人类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迅速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动脉和区域物流的重要桥梁。  论文总结了国内外高速公路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将投资拉动理论、运输通道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更深入地分析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区域差异,论文在概述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后,运用运费-时间模型结合GIS软件,将山东省140个县市区划分为现状影响区与潜在影响区,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定性分析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理,并集合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信息熵(Entropy)、模糊综合评判法(FCE)构建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  从时间角度上看,高速公路对山东省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高速公路的社会影响贡献率最大,环境影响贡献率与经济影响贡献率较低;高速公路对社会影响与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度为-0.8615。经济指标中,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对高速公路的反应处于波动下降中,而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效益对高速公路的灵敏度却在稳步上升;社会指标对高速公路的灵敏度逐渐上升,其中区域现代化进程灵敏度最高,区域对外联系次之,区域教育卫生医疗最低。高速公路环境负外部性日趋突出,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中要时刻注重环境保护。  从空间角度上看,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从经济、社会指标上看,高速公路对现状影响区的影响要大于对潜在影响区的影响,高速公路对现状影响区、潜在影响区内部环境发展影响大致相同,甚至出现了高速公路对现状影响区环境影响要弱于潜在影响区的个例,这反映出高速公路溢出效益与负外部效益的经济价值大致相等。就两影响区内部而言,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评价结果呈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高速公路对东部沿海地区影响总体强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在中部地区又有北部高于南部的现象。若按照山东省“一体两翼”划分方法,高速公路对现状影响区、潜在影响区影响中,对“一体”地区影响最大,“北翼”部分次之,“南翼”部分最低。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高速公路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例如:变观念为行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以时间换空间,扩大区域发展规模;以高速换效率,促成区域一体化发展;以科技促效益,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措施,实现高速公路与区域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由于历史、政策、区位等不同,我国长期处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状态。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城乡转型的新环境下,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解决我国城
本文以位于渭河平原水蚀区与黄土高原沟壑水蚀区交错带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支持下,根据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对韩城市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并
乡村旅游是当代中国旅游业的新生力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成为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资源开
利用2005和2010年TM遥感影像获取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资料,根据学术刊物和文献资料上发表的相关理论方法,以GIS技术和统计方法为手段,运用判别矩阵法、景观生态学法和
为了提高粒子群算法的寻优速度和精度,提出一种新的动态P混沌差分粒子群算法(PDEPSO).根据粒子适应度值将种群分为两个种群,分别用P混沌惯性权重与动态非线性惯性权重改进PSO
居民消费引发的隐含碳排放是居民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实现居民消费隐含碳减排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居民消费目的的不同,居民消费人均隐含碳排放会呈现出层次特征,正确、客观的认识人均隐含隐含碳排放需求层次特征的变化是隐含碳排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从“不同需求层次人均隐含碳排放如何进行差异化减排”这一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不断膨胀,陆域资源、空间以及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逐渐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延伸。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