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点之一。作为一种共时性理论资源,它在不同的话语中都得到反映,体现着人与社会的结构、组织方式。“交往”是马克思在他所处的环境下,考察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关系的思想前提,更是他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规范性价值基础,这三点共同构成了理解马克思传播思想的重要环节。受教科书影响,国内曾一度认为马克思不存在交往思想;作为马克思解读社会历史的三个基本概念:经济因素、阶级分析和交往,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前两者,而交往思想的研究明显不够。本研究以马克思交往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文本解读与语境还原相结合为基本路径,对马克思交往思想形成、演变轨迹进行了细致的历史梳理,概括了其在不同时期下的异质变化,归纳了交往思想中以人、社会关系为主体的内涵和实践性的特征。论文的结构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以历史事件和思想文本的双重维度,实现从微观文本分析向宏观思想把握、从表象的社会观察向深层的透视、从对事实的描述向意义的阐发。“社会是个人交往活动的产物和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语),在传播学视域下,充分体现了其原有和应有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生成和演进过程;其二,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是一种发展的、生命力极旺盛、永不过时的思想体系,是传播学发展的思想动力。全文分为8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交往形态和早期交往哲学的历史考察;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初探索阶段,即交往从哲学走向社会;第三部分是探讨交往的理论基点:“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第四部分是剖析资本逻辑如何构成不平等的社会交往;第五部分是“大历史观”视野下,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第六部分是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交往思想的传承;第七部分讨论交往是传播学的奠基性思想。这也是本文重要观点的呈现:人、社会关系是交往思想的内涵,实践性是其特征;交往是传播学发展的思想动力。第八部分是重新评价交往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地位、对传播学的影响以及其面临媒介新语境的变化。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完成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交往思想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也不是对西方哲学思想的简单传承,而是承载着马克思理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历史过程;本文认为,作为马克思解读社会历史的基本概念,交往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是马克思考察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批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关系的思想前提,更是他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价值基础;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确实传承了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并将其引入到传播学领域,但却因过分强调“物质生产”,忽视了“人”,尤其是忽视了对人的现实境遇的关切,这与马克思交往思想的根本主旨不相符合;本文还认为,作为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交往是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着,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不断扬弃并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式,在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制约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交往思想是关于人的社会活动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条最基本的规律,至今仍然具有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传播学科的发展,尤其如此,它促成传播学两大核心问题回归(“人的境遇”和“基于社会关系下的媒介角色定位”),为传播研究新范式提供理论来源和思想依据,并展开传播学内传统话语体系外的省视。交往思想不仅使得传播学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还使得传播思想本身变得日益成熟化、丰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