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十多年里,尤其是近几年来,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对各国的金融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金融市场来传达到实体经济。金融产品、工具、制度等的创新对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金融创新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做了总结概括,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研究思路为:首先分析了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以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为中介目标的相关理论、中介目标选择的三个标准和金融创新对各个选择标准的不同影响。其次,对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揭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历史进行了简要说明,结合金融创新现状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现行中介目标面临的挑战。在以上理论分析基础上,又从统计学的角度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中介变量本身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出:无论是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都已经受到了金融创新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而言,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还可以继续作为中介目标使用,而从长远看,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更有优势。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创新中的不足和对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的环境,完善利率制度、加快利率市场化,并在短期内完善我国货币统计制度。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论证角度的创新和变量选择的创新。论证中使用了实证模型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实证中应用了VAR模型、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具体影响和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关于金融创新度的衡量指标,很多文献都选用M2/M1,本文却较少地使用了M2/M0来度量金融创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