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是我的儿子》到《推销员之死》看父子关系主题在阿瑟·米勒戏剧中的发展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ki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瑟·米勒(1915-2005)的戏剧创作生涯始于他的学生时代,那时他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创作才能,1947年,他创作的《都是我的儿子》带给他第一次的巨大成功,使他成为轰动全美的剧作家,两年后,他写下了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杰出悲剧”的作品---《推销员之死》。自此,阿瑟·米勒就与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姆斯一道被称作是20世纪美国戏剧界三位最优秀的戏剧家。  同许多其他重要剧作家一样,阿瑟·米勒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其间他进一步完善了对戏剧创作技巧,戏剧主题也愈加宏大。纵观阿瑟·米勒的戏剧作品,《都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是其中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分别标志着其创作生涯中两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有助于深刻了解阿瑟·米勒创作技巧的完善和戏剧思想的演变。  多年来,评论界对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然而,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剧作家的创作手法,戏剧技巧以及悲剧情节的探讨上,很少有人关注米勒戏剧创作思想的改变以及他所经历的技巧上的成熟过程。本文试图以父子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都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这两部作品所表现出的突出特色和艺术手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从而)展现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创作技巧上独特的创新和思想主题的进一步升华。这两部作品父子关系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家庭关系从而揭露整个社会。可以说正是父子关系这根灵魂主线,造就这两部悲剧的成功,摆脱了单纯的家庭悲剧,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两部作品有着很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以父子矛盾为主线的,并且都是以父亲的自杀结尾,然而,作为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又有一些独具匠心之处。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阿瑟·米勒在创作上的不断拓展和升华。一,对于美国梦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刻,在《都是我的儿子》中,凯勒父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国梦,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美国梦的实现而融洽,对于社会价值观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了矛盾。而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对于美国梦有了更深的思索,看到了美国梦的虚幻性,通过描述威利和两个儿子的关系,展示了人们盲目信仰美国梦的悲剧。美国梦从实现到破灭也进一步反应了米勒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二,叙述更为新颖。《都是我的儿子》采取的是传统的顺叙法,给人以清晰的路线,而《推销员之死》采用的是时间跳跃法,通过威利的意识流,我们在短短他的一天中看到了他全部的人生,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及父子关系的整个发展过程,这种方法无疑是新颖独特的,此外查理父子和威利父子构成鲜明对比,两对父子折射出了整个社会。  通过对上述两部作品进行的多方位比较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主题的深刻性,还是从技巧的灵活多样性方面,《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处处体现出剧作家深邃的视角,独到的见解和真实的体验。同时也体现出剧作家阿瑟·米勒在戏剧创作艺术上的成熟和完善。如果说《都是我儿子》代表着阿瑟·米勒的早期成就,那么《推销员之死》则代表着剧作家创作生涯的极致,堪称美国乃至世界戏剧界的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作品以描写中国而闻名于世。其文学创作始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末,她的作品问世后即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一九三八年因其“对中国史诗般的描述”,获
仪器测量对研发至关重要。但是,进行精确测量可能需要各种方法。出现这种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一个是缺乏仪器专业知识;另一个原因是不能获得感兴趣的信号。为实现优质测量,我们要跨越的障碍是项目开发中最容易引起混乱、而又必不可少的任务。  测试行业的进步正不断简化测量,但仪器的最终目标是简便地为被测设备(DUT)提供精确、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应作为原始的或自定义的分析数据提供。测量设置应自动进行,以便仪器能够简
阅读是一个涉及直觉和思维的复杂行为。阅读理解是读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词汇语法知识,个人经历和其他策略帮助理解文章。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
学位
一个行业标准交换结构互连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能呢?理想的情况是,该技术应该可以支持超过系统中包括协议开销的所有线卡的合计带宽,并应具有在所有构成系统的不同个体中传输控制和数据信息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最小的延时和抖动。  一个互连结构还必须具有流量控制能力,以保证高级别的服务质量(QoS)。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系统必须具有防止结构中的链路和元件容量过载能力的拥塞管理策略和机制。此外,该结构必须提供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