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还包括文化传递,是连接反映不同文化的语言桥梁。旅游文本的翻译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要做好旅游文本的英译,首先要了解两种文本写作上的差异,这样译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准则。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并依托旅游业加速地区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凭借独特迷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许多游客,而且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因此,对外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是提供优质的旅游文本翻译,恰当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然而,内蒙古现有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存在许多问题,势必会对其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本论文也分析了内蒙古旅游文本英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借助维索绪伦的顺应论,对旅游文本的英译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并提出内蒙古旅游文本英译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根据顺应理论,(1)语言有三属性:多样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者使得两种语言的成功转换成为可能;(2)在翻译实践中,应从四个角度进行语用研究,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是译者出于不同的主观意识,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且在不同层次上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本论文从翻译要顺应语言结构,顺应目的语读者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探讨了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原则。 因为有关内蒙古旅游文本的研究目前尚少,而且,在市场上尚找不到这方面比较权威的出版物,因此,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作者旨在尝试和探索提高内蒙古旅游文本英译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