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秦王川灌区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下土壤总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等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剖面分布规律,并计算了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等土壤酶活性的含量及剖面分布规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土壤酶活性可否表征土壤肥力状况提供依据,提出了该灌区土壤碳库有效管理、土壤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库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三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0-60cm)加深而递减。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三种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三种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0-60cm)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0-60cm)加深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耕地和果园地20-40cm土层与0-20cm土层相比,其土壤易氧化碳分配比例有所下降,与40-60cm土层相比,其分配比例略有升高,而荒草地土壤易氧化碳随土层加深而小幅度下降;微生物量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0-60cm)加深而下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同一土层土壤碳库各管理指数均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土壤碳库各管理指数均随着土层(0-60cm)加深而递减。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果园地>耕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在0-60cm土层内,随土层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均呈降低趋势,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0-20cm>20-40cm>40-60cm,且0-20cm显著高于40-60cm。耕地、果园地蔗糖酶、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并且这两种酶活性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地区耕地、果园地较为理想的土壤养分的表征指标。荒草地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耕地、果园地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小,因此,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表征荒草地土壤肥力状况,不能表征人为精细耕作的土壤肥力状况。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三种活性有机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耕地,过氧化氢酶与三种活性碳均未达到显著相关,脲酶、蔗糖酶与三种活性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活性对土壤有机碳库、活性有机碳库含量变化反映更为敏感。果园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与三种活性碳均未达到显著相关,脲酶与易氧化碳未达到显著正相关,而与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达到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反映更为敏感。荒草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与三种活性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脲酶与易氧化碳、水溶性碳未达到显著正相关,而与微生物量碳达到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反映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