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慈善教育事业研究(1912-1937)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区域社会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探析近代上海慈善教育事业兴起繁盛的原因,探索上海慈善教育的多样化实践,归纳总结其“海派”特征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考察。上海传统慈善事业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呼唤慈善教育的产生,市民形成“教养兼施”的慈善观念,上海慈善教育由此兴起并迅速发展。慈善教育的主办群体因地制宜,结合贫寒受教者的不同状况和要求,进行多元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开展了儿童慈善教育、成人慈善教育、城市型慈善教育和残疾人慈善教育。上海慈善教育呈现出“海派”特征。组织上借鉴西方先进管理制度,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员聘任制等科学管理体制;日常教学突破传统教育的陈规,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并使之本土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资金管理上多渠道地扩充资金来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资金筹募机制;它吸纳多元化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对多样化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形成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慈善教育综合体系。上海慈善教育事业全面地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上海城市近代化,加快了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慈善教育是高层次的慈善事业,民间力量与政府协力促进了上海慈善教育公领域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近代慈善教育发展的领跑者。但因其不稳定性和局限性等内在不足只能成为国家教育的有益补充。
其他文献
夜景是重庆的城市名片,两江四岸城市夜景突出"山、水、城、桥"四大元素,以"立体山城""光影江城""魅力桥都"等为景观要素。两江四岸夜景景观质量提升还应通过光艺术语言突出重
本文结合大型空间光学系统的结构动力学响应分析研究工作,阐述了对空间光学系统进行热振动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工程设计工作的指导意义。对光学系统的研究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