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表面上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但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与体验另一种事物,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认知能力。然而,隐喻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设性——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隐喻映射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具有对应的形式,因此包括小说语篇在内的各类文本中隐喻的跨语言转换便成为翻译研究与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前人多将隐喻翻译研究局限在其所出现的局部语境(如词汇和单句中)进行相对孤立的考察,忽略了隐喻具有的语篇构建功能,从而未能从隐喻与语篇构建层面来综合考察隐喻翻译问题,对于小说这类篇幅较长的文本翻译来说,这显然不够全面。另外在方法上,此前的研究往往仅从源语语言角度出发来分析隐喻翻译策略,而鲜少从目标语角度逆向考察隐喻翻译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老舍作品《离婚》及其英译本The Quest for Love of Lao Lee为数据来源,将隐喻分为语篇隐喻与非语篇隐喻两个大的类别,对该作品中的隐喻翻译进行更为全面的双向考察,以探讨在完整的小说语篇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使用问题。研究发现:(1)在语篇隐喻翻译方面,译者使用了以下三种翻译策略,按照其使用的频率排序分别为:完全保留隐喻(86.48%)、转换隐喻(10.14%)和替换隐喻(3.38%);(2)在非语篇隐喻翻译方面,尽管以上三种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与语篇隐喻的翻译策略在总体上呈类似的分布,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63.81%的非语篇隐喻表达完全在译文中得到保留,这远远低于语篇隐喻(86.48%),同时源语文本中高达28.57%的非语篇隐喻在目标语文本中被转换成非隐喻表达,而语篇隐喻中则只有10.14%没有被翻译为相应的隐喻表达。造成上述差别的可能原因是:语篇隐喻对小说连贯性以及主题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往往尽可能地在目标语文本中保留这些隐喻,从而不仅可以忠实再现原作所创设的文学意象,而且可以保留其原文本所具有的语篇连贯性;相对而言,由于非语篇隐喻对目标语文本的连贯性影响较轻,从而转换代价也相对较小,所以对于语言文化特设性强的非语篇隐喻,译者可采取适当的转换策略将其处理为非隐喻表达,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