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大产业,它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服务经济时代己经来临。服务业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主要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0%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蔓延,面对发展中不断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国经济正在展开大规模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中国走出金融危机困境、扩大就业进而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出路。然而,从当前我国各地发展服务业的实际状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普遍将发展服务业单纯定位为高端服务业,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服务业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等均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迫切需要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在不考虑各地区政府为引进高端服务业所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利用1999年~2008年中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和识别中国转型时期专业化分工、产权结构、工业化进程、产业集聚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即本文利用1999年至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专业化分工、工业化进程、产权结构、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东部地区而言,专业化分工、工业化进程、非国有产权比重、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次降低;产业集聚水平对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最强,非国有产权比重状况次之,专业化分工最弱,对外开放程度则居中;专业分工深化、工业化进程、非国有产权比重增加均能有效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