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银行业不断掀起了并购浪潮。此并购浪潮始于美国,逐渐波及日本、欧洲发达国家和东亚的韩国、中国香港、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全球经济与金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银行并购活动不断影响下,许多跨国银行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开始把并购目标转向中国,这对于目前正处于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金融业对外不断开放,中国银行业也掀起了并购热潮。本文正是在上述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下,基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数据,在深入阐述本文研究主要目的-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策略研究这一主线之后,从中国金融改革、资本市场发展等多个视角诠释了研究该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创新地发展了并购策略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探讨了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股权集中度选择、控股权选择、并购时机选择的发展现状、形成原因及存在问题等;然后,实证对比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等两类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效率,以此来考察并购重组策略实施的效果;随后,依据本文关于并购重组的理论框架,以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进行个案分析;本文最后给出了未来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一)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理论框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并购重组的股权集中度选择、并购重组的控股权安排、并购重组时机的选择等三个方面。股权集中度和控股权涉及银行治理结构,时机选择影响到并购成本,而银行治理结构及并购成本均是影响银行价值的重要因素。(二)通过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各类银行业并购重组案例后,得出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具有如下发展现状及特征:(1)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银行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不同的股权集中度;总体上,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后的股权呈分散的趋势,但国有商业银行股权较集中,中小商业银行股权呈分散化态势。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形成这种股权集中度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问题是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金融创新等。(2)总体上,国有商业银行并购后仍保留国有控股的性质,民营股东和外资股东占比都非常小。中小城市银行并购重组存在股权性质变更的情况:有的从国有变成了民营或外资控股,如重庆银行、营口银行、厦门银行、齐鲁银行、南充商行、达州商行等;有的从本地财政控股变成了产业资本控股,如中石油收购昆仑银行、四川长虹集团收购绵阳市商业银行;或全国性金融机构控股,如华融资产收购组建华融湘江银行。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形成银行业控股权局面的原因,包括:有的是政府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进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有的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快速发展,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发展战略;有的是按照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结果;而其中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是尝试实现中国银行业股权多元化、优化银行治理结构的重要体现。(3)本文认为,在并购时机选择上,有以下因素共同影响着并购重组的发生:当时的宏观经济走势、银行本身的经营业绩、出售股权股东的情况及当地财政收支情况等。具体来看,其一,并购重组主要发生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此时被并购银行出现了财务危机,甚至有的濒临破产的局面;其二,当并购方的经营业绩处于较好的发展势头,而被并购银行出现财务危机的局面下,此时并购重组最为普遍;其三,时机选择与当地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相关,如果一个地区出现财政收入持续减少,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引致财政赤字的情况,银行业绩也会受此拖累从而表现不佳,甚至出现破产。此时,并购银行时机较为成熟,政府也希望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阻止经济继续下滑的压力;其四,如果是善意并购,并购银行的并购时机仅仅与目标银行相对价值有关,并购的最佳时机是在相对价值较小或者较大的时期,通过并购能够增加银行价值。(三)运用中国1998-2008年的13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金融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本文对商业银行的并购效率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发现,整体而言,商业银行在并购重组后效率均下降,随后缓慢回升;平均来看,市场主导型的股份制银行并购重组的效率明显高于政府主导型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效率。这表明市场化主导的银行并购重组对银行经营效果的作用效果要大。(四)依据并购重组的股权集中度选择、控股权安排、时机选择等理论研究框架,对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个案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并购后对招商银行股权集中度的影响不大,并购后对香港永隆银行实行100%的国有控股,招行并购时机选择恰当。本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新颖。本文基于中国现实情况,重点分析了股权集中度选择、控制权安排、时机的选择等银行业并购重组的三个主要方面,为研究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铺垫。现有的文献只仅仅关注本文中理论框架中的某一个方面,尚未综合地考察中国银行业的并购行为。本文认为,该理论框架视角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对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行为进行探索,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实用价值。其二,论文的实证分析具有创新性。在阐述中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策略基础上,本文以中国现有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对比分析了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的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效率差异;本文还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银行进行个案分析,实证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三,数据较新颖。本文尽可能地搜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等并购重组的数据,较全面地重新审视并购重组行为,得出的结论较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