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肌肉减少症(肌少症,sarcopenia)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愈发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影响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既往的研究主要针对肌少症对骨骼肌的影响,但未在对心肌等其他领域展开研究。国内外对于肌少症与心肌质量的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将条件限定在慢性心力衰竭范围内,排除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脏病变的影响差异性,更有针对性的研究肌少症对心肌质量的影响。方法:本试验设计纳入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符合条件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少症组(43例)与非肌少症组(77例),记录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测量患者体重、身高,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采集患者主要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等),检验B型钠尿肽(BNP)、高敏肌钙蛋白等血清学指标。两组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常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计算左心室的心肌质量(LVM)及左心室的心肌质量指数(LVMI)。将数据使用Excel2016进行整理,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比较两组的年龄、BMI、BNP、LVEF、LVM及LVM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描述双变量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120例研究对象中包括男性69例(57.5%),女性51例(42.5%),年龄在60~87岁,平均年龄74±6.22岁。按照肌少症诊断标准分组,肌少症组患者共43例(35.83%),其中男性31例(72.09%),女性12例(27.91%)。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患者中男性占比明显高于非肌少症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0,P<0.05)。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患者在年龄、体重、BMI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普遍大于非肌少症组(76.9±5.9 vs 72.4±5.9),但体重(62±6.1 vs 66±5.4)及BMI(21.7±2.1vs 22.9±1.5)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组患者在病史如高血压(X~2=0.462,P=0.497)、糖尿病(X~2=0.047,P=0.829)、陈旧性心肌梗死(X~2=0.014,P=0.907)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比较两组全身肌量的结果显示,肌少症组患者的步速、手握力及骨骼肌质量(SMI)的平均水平均低于非肌少症组(0.65±0.08 vs 0.88±0.07,18.58±4.53 vs 28.72±5.09,6.05±0.99 vs 8.1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相比,两组BNP结果差异并不显著(511.2±592.8 vs 474.49±42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肌钙蛋白及LVEF方面,肌少症组患者的高敏肌钙蛋白水平高于非肌少症组患者(0.14±0.26 vs 0.04±0.07),LVEF低于非肌少症组患者(46.67±9.52 vs 59.06±8.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心肌质量及心肌质量指数比较,肌少症组心肌质量普遍低于非肌少症组(169.55±35.38 vs 206.51±42.86),心肌质量指数肌少症组较非肌少症组显著降低(101.81±22.23 vs 119.87±25.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骨骼肌质量与心肌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骨骼肌质量与心肌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9,P<0.001)。结论:1.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肌少症与年龄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更好发于老年男性;肌少症患者体重、BMI值普遍下降,与既往有无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等病史无关。2.两组心肌质量比较:肌少症患者心肌质量及心肌质量指数较非肌少症组明显下降,表明肌少症可致心肌质量下降。3.肌少症可不同程度致高敏肌钙蛋白上升,LVEF下降。4.骨骼肌质量与心肌质量呈正相关,骨骼肌质量越低,即肌少症越严重,心肌质量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