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麻风病又称为汉森氏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导致的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晚期可发生不可逆性畸残。宿主对麻风分枝杆菌的免疫反应不同,麻风临床表现分为五型呈连续渐变的谱系状分布,其相应的麻风肉芽肿结构也呈现谱系变化。麻风肉芽肿是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识别和抵御麻风分枝杆菌的特征性结构,目前我们对于不同极型麻风肉芽肿的精细结构、形成和维持机制以及麻风中的作用认识有限,这也限制了我们对麻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目的:绘制不同极型麻风肉芽肿中的分子和细胞精细图谱方法:1.选取5例结核样型或界限偏结核样型,5例界限偏瘤型或瘤型麻风蜡块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主要免疫细胞,绘制不同极型麻风肉芽肿的细胞精细构成图谱。2.选取4例结核样型或界限偏结核样型,4例界限偏瘤型或瘤型麻风新鲜组织标本,用抗体芯片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根据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构建体外麻风肉芽肿模型并检测其杀菌能力。3.选取5例结核样型或界限偏结核样型、5例界限偏瘤型或瘤型麻风、4例皮肤结核新鲜组织进行肉芽肿显微切割并提取总RNA,进行总RNA测序(mRNA、LncRNA、CircRNA),分析不同极型麻风肉芽肿表达谱和调控谱差异。结果:1.麻风肉芽肿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浸润,其他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在T-lep中T淋巴细胞占有较高比例,以CD8+T为主;相反,L-lep中T淋巴细胞较少,以CD4+T为主。L-lep中存在CD68+CD163+巨噬细胞;2.T-lep 中 IL-15/cystatin C/Lipocalin-2/MIP-1β等细胞因子丰度较 L-lep 高,而 L-lep中ICAM-1/IL-10等细胞因子较T-lep高。IL-15在体外麻风肉芽肿模型中具有促进细胞聚集,增强杀菌能力;而IL-10则可以抑制体外麻风肉芽肿模型杀菌能力;3.mRNA测序数据显示,基于免疫细胞基因特征和细胞成分分析可以准确获得麻风肉芽肿中免疫细胞比例情况,同类基因表达模式及KEGG通路分析显示lysosome等通路基因在L-lep中活跃;4.circRNA与lncRNA表达谱特征显示T-lep与CTB较为相似,T-lep与L-lep特征相差较远。T-lep与L-lep组间较多差异的ncRNA可能参与了肉芽肿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论:1.结核样或偏结核样型麻风(T-lep)、瘤型或偏瘤型麻风(L-lep)免疫细胞构成及其特征有明显差异。2.IL-15促进细胞聚集并增强巨噬细胞杀伤,可用于构建麻风结核样或偏结核样型麻风体外肉芽肿模型,而IL-10可抑制巨噬细胞杀伤作用。3.不同极型麻风肉芽肿结构中mRNA表达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提示不同极型麻风肉芽肿形成和维持通路不同。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多种lncRNA和circRNA参与调控不同极型麻风肉芽肿的形成和维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