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2009年,中国共有610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将突破700万。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被进一步放大。一方面,企业渴望寻找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的员工;而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初出茅庐的应届生却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企业感叹招不到适合的人选的同时,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却在抱怨工作难找。
实习,本质上正是在校大学生走向“就业”的一个缓冲阶段。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工作内容,并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企业也可以利用这段时期对实习生进行考察,以决定是否最终录用。企业并没有给出实习生是否留下来的承诺,以减小用人风险;但同时,一些被企业看中的实习生也因缺乏制度或道德上的约束,在实习结束后未与企业签约,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以及招聘与培训成本的损失。如何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入职意愿,成为企业在新环境下面临的新课题。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和理论困惑,本研究在梳理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对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以期为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参考,提高实习生的入职意愿。
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研究概述,对选题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研究问题,得出了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二章是相关研究述评,为本研究得以开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建立本论文的研究框架,构建实习生群体入职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实习员工入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六章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结论,最后,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实习生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对其入职意愿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时部分个人属性对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入职意愿都有显著影响。因此,企业可以针对不同属性的实习生,切实改善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入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