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国际传导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422177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围绕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机制及防治对策,共分八章展开研究。 第一章是本文的切入点,重点分析通货紧缩的含义和危害。关于通货紧缩的含义,尽管理论界观点纷呈,但对价格水平持续下降是通货紧缩的直观表现却没有异议,据此,将作为总量概念的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是有依据的,也符合马克思揭示的价格基本功能和通货紧缩历史中的事实。至于通货紧缩的危害,理论界的看法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但长久的通货紧缩历史证明,通货紧缩是一个具有多发性和极大危害性的问题,在许多时候,通货紧缩是引发经济衰退的原因,这显示了研究和防治通货紧缩的重要性。 第二章从一般意义上分析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同样,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界的观点也有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既反映出学者们在认识通货紧缩形成原因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出现有研究在理论工具和方法上的欠缺。循着价格水平下降的形成路径,依据《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发现,货币原因是形成通货紧缩的最表层的原因,通货紧缩更深刻的内涵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不及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普遍持续的物价水平下降。除货币因素外,供求因素及生产能力过剩、再生产比例失衡等深层次因素也是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讲,通货紧缩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多层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各层次原因由里及表、逐层显现并形成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关键的作用机理是价格与供求之间借助于货币与商品的数量对比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要有效防治通货紧缩,就必须把通货紧缩的各层次原因看作一个联系的整体,从供给和需求多方面着手、综合治理。 第三章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构成引入通货紧缩国际传导问题。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是指通货紧缩因素在国际间蔓延并造成一国通货紧缩影响他国经济运行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产生的,而且是危害极大的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由于国际商品流动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这不仅使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客观可能性难以消除,而且使之具有更多的传导载体,一国通货紧缩影响他国经济运行并造成通货紧缩因素在国际间蔓延时所凭借的载体、作用机理及这些载体和作用机理结合而成的作用过程,就是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一般机制。在这里,作为一般的机制,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包括了价格机制等具体的机制,这些具体机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将其联系起来的桥梁是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作用机理或内在机理,即价格与供求之间借助于货币与商品的数量对比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四章分析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渠道,这是其传导载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具体讲,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渠道主要包括国际商品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劳动力国际流动及技术和信息流动。其中,国际商品流动主要通过价格机制、贸易流量变动和贸易差额变动传导通货紧缩,传导程度的大小与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一国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进出口中占的比重和一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贸易政策紧密相关;国际资本流动对通货紧缩的传导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率与资本供求的结合变化、社会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和与此相联系的货币供给的变化而发生的,传导程度的大小与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其资本流量的大小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紧密相关。从总体上讲,各渠道对通货紧缩的传导效应最终都会通过国际收支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发生作用,不过,国际收支变动的关键是一国对外经济交易活动的变化所引起的商品流通的变化,而不是货币数量本身的变化,因此国际收支变动传导通货紧缩的关键在于货币数量变化所代表的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的变化。 第五章具体分析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主体,这是其传导载体的另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包括微观主体、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从微观主体的角度讲,进出口商、金融机构、国际投资者等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交易主体,他们的交易行为、心理预期等对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具有直接而深广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各微观经济主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国家政府的角度看,其决策,尤其是其对外贸易政策、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汇率政策等,对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除这两个主体外,作为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使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及世界贸易组织对通货紧缩国际传导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这些组织的制度和规则存在缺陷或其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其影响更加突出。 第六章实证分析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危害及其机制的作用过程。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对外投资和进口贸易的下降、美国因素引起的连锁反映、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和金本位制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货紧缩由于其国际传导表现出了广泛性和普遍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有关国家的竞争性货币贬值、企业破产、银行不良债务增加、信贷收缩、生产衰退及出口商品价格大战等问题的相互牵动下,通货紧缩国际传导使世界市场价格水平连连走低,这不仅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多种传导机制共同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过程,而且引起了学者们对浮动汇率制传导效应的关注,引发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但是,综观各相关指标和中国及日本在当时的行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物价下降和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具有更大的影响,日本由于当时深陷通货紧缩且听任货币贬值,其影响不可低估。 第七章是对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趋势预测,分析的重点是通货紧缩传导源再现的可能性、现实性及传导程度变化的趋势。根据两个基本因素,即商品货币关系及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货紧缩及其国际传导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和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基本条件是传导源的存在,再结合当今国际经济运行的状况进行趋势分析,市场经济国家发生通货紧缩的可能是始终存在的,当前各主要经济体及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中也的确存在一些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因素,如美国的赤字问题、日本的通货紧缩影响等,这决定了通货紧缩传导源再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决定了通货紧缩国际传导实际发生的可能;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及其自由化的推进,各国经济的开放度将继续增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这将为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提供更充分的作用条件,从而可能使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程度更加深广。 第八章重点分析防治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意义和对策。一方面,由于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是具有多发性、现实性和极大危害性的现象,这决定了对其实施有效防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及经济利益团体的观点和行为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商品供求、货币数量、价格水平等也具有可调控性,再加上国际组织的发展及长期的国际协调所积累的经验,有效防治通货紧缩国际传导具有可行性。不过,由于通货紧缩国际传导属于国际经济问题,因此,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有效防治有赖于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努力,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在实践中,国际社会已经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只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国家间的协调和合作还十分有限,三大国际组织也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其“大国色彩”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方案的问题,以及世贸组织存在的自身程序的透明度不够、争端解决机制缺陷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国际组织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特征。很显然,要有效防治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国家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发达国家必须发扬大国风范,国际组织则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解决经济问题,并通过改革国际组织的规章制度促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上述章节反映出本文具有内容体系完整和逻辑结构严密的特点。按照通货紧缩一般原理分析→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理论分析→通货紧缩国际传导实证分析→通货紧缩国际传导趋势预测→通货紧缩国际传导防治对策分析的顺序展开研究,本文在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情况下完成了对中心观点的论证。
其他文献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股价过度波动的性质、测度和相应的货币政策.这三大内容也是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股价波动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