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适应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的学习适应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较好的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性水平偏低是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良、达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疆区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区内班”)的创办丰富了新疆的办学模式,广大农牧区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这些孩子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区内班”后由于远离父母,面对环境的变化、集体的重组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可是,他们这个特殊群体在学校生活、学习等具体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体质量、影响到民族地区发展后备人才的提供及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探讨“区内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少数民族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新疆区内初中班少数民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区内班”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教育管理部门更好地指导“区内班”工作,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教育“区内班”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区内班”的情况提供翔实、客观的依据。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相关背景及选题缘由,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研究目的及方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研究的重点。第二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区内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指出“区内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师生关系、独立性及心身健康方面仍存在适应问题;学习适应性在年级趋势上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民考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民考汉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区内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第三部分则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思考与讨论。研究者认为,“区内班”学生学习适应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区内班”学生存在学习适应性问题既有宏观因素,亦有微观因素;民考民学生虽然身处语言障碍等不利环境,但是其自身积极主动的适应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区内班”学习提供了保障。第四部分是结合前几部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三个层面就如何提高“区内班”学生学习适应性提出了一些相应措施。希望能为“区内班”更好地发展提供教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