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身份的不断追寻——《金色的耶路撒冷》的主题分析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b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二十世纪中期一位杰出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金色的耶路撒冷》(1967)曾获得布莱克纪念奖。这是德拉布尔作品的一个转折点,是连结她前后作品的关键。本文试图从道德性和女性主义两个角度对《金色的耶路撒冷》进行全新解读。本文首先分析了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指出在冷漠压抑的环境下,克拉拉的自我身份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儿、一位倍受压抑的女性。她拒绝和过去和解,决心完全抛弃旧日生活。她的决定,对她本人、以及对德拉布尔而言,都是一种逃避。本文接着分析了克拉拉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时的抉择。通过结识德纳姆一家,克拉拉找到了理想世界和理想自我。她重新确立了自我身份:一个倍受宠爱的女儿;一名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女性。她选择抛弃过去,建立全新自我。由于深受里维斯的影响,以及清教徒式的宗教思想的熏陶,德拉布尔十分注重小说的道德性;此外,小说中的大量象征,都暗示了克拉拉的抉择是以道德为代价的。然后,本文进一步分析,明确指出克拉拉的抉择,表面上赢得了崭新的自我身份,实际上并未获得真正的自我一完整自我。但克拉拉的自我追寻并非全无希望,文中她最终有所顿悟。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德拉布尔的理想是在两性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实现女性的独立和平等,从而建立美好和谐的人类社会。不同于旧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她重视传统和道德,追求完整的自我,向往建立男女两性平等共处的和谐社会。因此,在分析评判德拉布尔笔下的女性时,道德性和自我身份确立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其他文献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原名玛丽·安妮·埃文斯(Mary Anne Evans)。她的小说以深刻的哲学思想,真挚的宗教情感以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而著称
学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供给约束”向“需求导向”转变的阶段,国家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学院培养方案不断改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层次
尤多拉·韦尔蒂受到批评界的关注始于1941年其短篇小说集《绿色窗帘》的出版。此后,伴随她的作品陆续发表,其声誉日隆。1949年《金苹果》的出版则标志着韦尔蒂小说创作进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