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空气质量,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的目标。然而系统调峰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畅等问题使得现阶段可再生能源消纳成为难题。若要改善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难问题,同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用能效率,有必要进一步推进需求响应的实施,即利用需求侧资源的特性调节负荷需求。现阶段的需求响应主要针对传统用户负荷资源以及能效资源,而未来,随着智能电网以及智能用电方式的发展,需求侧资源还将包括诸如分布式资源、储能等在内的可供电资源,这些资源与传统的需求侧资源共同构成了广义需求侧资源。充分分析、挖掘、利用广义需求侧资源的资源负荷特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能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结合未来广义需求侧资源大规模接入的态势以及其灵活柔性的特点,本文首先明晰了广义需求侧资源的涵义,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分类,针对分布式电源、负荷资源、储能资源三类广义需求侧资源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从发展潜力因素、节能和需求侧管理因素、气候因素三个角度考虑了广义需求侧资源负荷特性的影响因素;然后分析需求响应在售电侧放开新形势下的实施机制、参与主体、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的不同之处,基于售电侧改革的新形势,本文剖析了网荷互动的内涵,设计了自主互动类广义需求侧资源互动机制和基于负荷聚合商(LA,Load Aggregators)效益最大化的刚性耦合类广义需求侧资源互动机制,以及互动机制下的需求响应业务流程;之后考虑各主体行为特征,分别针对相应机制设计了互动模型,采用优化的布谷鸟算法优化求解速度与求解结果,并分基准场景、互动机制1、互动机制2、复合互动机制四种场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各主体参与互动后能实现良好的削峰填谷效益,且复合机制下的削峰填谷效益最佳;最后,综合考虑发电商、电网、需求侧用户、新型电能服务商多方主体,建立了网荷互动特性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基于差异最小化的综合赋权法将熵值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两种赋权方法结合,提出综合赋权方法,运用物元可拓法建立了“网-荷”互动综合评价模型,将互动性分为强、较强、中、弱四个等级,最后,通过对四个地区的算例分析,印证了所提出的模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