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抗生素生产、使用大国,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药物废渣,易在环境胁迫下产生抗性基因,进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故2008年我国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抗生素菌渣判定为危险固体废物。因此企业亟待寻找解决抗生素菌渣高效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方法。主要围绕建立大观霉素菌渣残留检测方法,探究大观霉素菌渣与污泥进行混合好氧堆肥对堆体理化参数、生物特性的影响,最后对堆肥产品进行腐熟性与安全性的评估,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为准确地确定菌渣中大观霉素的残留量,首先建立了适用于菌渣中大观霉素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将固相萃取法选为菌渣中大观霉素残留的预处理方法,并优化了必要的固相萃取预处理及色谱条件,最终将三氯乙酸与乙酸铵混合液作为大观霉素菌渣中的提取剂,分别用体积为5ml的水和甲醇作为固相萃取柱的活化剂,分别用体积为5ml的水和甲醇作为固相萃取柱的淋洗剂,最后固相萃取法的洗脱剂选用体积为5m L的10%氨化甲醇。待检物大观霉素的最佳母离子以及对应高响应值的二级子离子为333.10和98.16,对应的最佳检测的锥孔电压及碰撞能量为20、36;30、18,质谱条件为正离子扫描模式,多反应监测,锥孔电压30v、离子源温度350℃、锥孔气流量35L/hr、脱溶剂流量700L/hr、离子源内毛细管电压3.5kv。流动相选用乙腈-0.1%甲酸水,比例为80/20(v/v)进行等度洗脱。当添加水平为50-2000 mg/kg时,该方法的日内及日间回收率范围符合要求;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6、0.1mg/kg,线性关系良好。表明该方法可以作为检测菌渣中大观霉素残留的方法。实验通过大观霉素菌渣与污泥进行混合好氧堆肥,通过探究三个不同水浴温度下的基本理化参数的变化、大观霉素降解情况以及微生物性质的研究如酶活性、细菌等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验证大观霉素混合城市污泥好氧堆肥的可行性。结果如下:堆体气味由刚开始的刺鼻性气味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堆体颜色由最初的浅黄色最终变为黑褐色。在堆肥初期三个堆体温度都有大幅上升趋势,趋势满足好氧堆肥温度变化规律;三个堆体含水率下降了30%左右;p H值最终为7.57、7.78、7.96符合堆肥腐熟对于p H的要求,最后堆体都是弱碱性。堆体3最后的p H最高。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堆肥的进行不断下降。总氮含量变化趋势与总氮含量基本相同。堆体3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前两个堆体。在堆肥初期种子发芽率几乎为0,而在堆肥结束后超过了50%。同时在堆肥周期内堆体中大观霉素含量几乎降解为零,说明好氧堆肥法是可以实现该菌渣的无害化处理的。在对堆体进行微生物生物特性方面的研究时,堆体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细菌,因此细菌的数量是最多的,放线菌和真菌数量较少。从实验数据分析堆体的酶活可知,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均相对较高,而蔗糖酶活性较低。酶活性随着堆肥时间以及水浴温度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规律性。三个堆体中的数据表明细菌以及放线菌在培养基中数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是在堆肥初期生长繁殖速度最快,后期进入内源呼吸期时数量逐渐降低;真菌更易受生存环境的影响,数量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后期呈现上升的趋势。最后通过三维荧光、营养元素分析以及堆体中大肠杆菌数量分析对堆肥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堆肥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堆体中主要病原菌大肠杆菌数量最后也几乎为0,说明堆肥产品的安全性,以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好氧堆肥法对于处理大观霉素菌渣无害化处理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