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羊膜及其联合rHEGF凝胶治疗皮肤Ⅲ度烧伤的实验研究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羊膜(human amniotic membrane,HAM)及其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治疗皮肤Ⅲ度烧伤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铜棒烫伤制备兔皮肤Ⅲ度烧伤,切痂后左侧创面分别贴敷新鲜羊膜、贴敷羊膜联合涂抹rhEGF凝胶、涂抹rhEGF凝胶,观测烧伤创面愈合率和创面痊愈时间,并行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与图像分析微小血管密度,双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人源细胞定植,Masson染色与图像分析检测皮肤组织纤维化程度,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细胞因子含量。结果:①第3d、8d和第18d,羊膜组烧伤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5.78±6.75)%、(71.21±6.63)%和(96.65±1.42)%,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与羊膜组愈合率相当,rhEGF凝胶组则为(23.75±3.57)%、(63.33±4.18)%和(92.79±1.80)%,前2组愈合率高于rhEGF凝胶组,3组不同处理方案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创面分别于18.40±1.26d和18.00±1.83d达痊愈,rhEGF凝胶组20.20±1.69d痊愈,3组痊愈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13±1.25d(P<0.05),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创面痊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②HE染色病理学检查,发现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组创面炎症反应减轻,更早的进入细胞增殖与创面修复,再生皮肤组织结构完整、附属器官丰富清晰。羊膜、羊膜联合rhEGF组,真皮层纤维化比率(8.80±1.65)%、(8.50±1.70)%低于正常皮肤(11.51±2.89)%和对照组及rhEGF组(P<0.05或P<0.01);羊膜及羊膜联合rhEGF组皮下组织层纤维化比例(16.48±1.86)%、(16.02±2.56)%高于正常组,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及rhEGF组(26.74±3.49%)、(26.70±3.27)%(P<0.01)。③第8d,羊膜组与羊膜联合rhEGF组创面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人细胞核特异性抗原阳性的红色荧光细胞。且新生组织微细血管数,羊膜组(19.56±6.00)及羊膜联合rhEGF组(19.42±5.05)显著高于对照组(7.38±1.80)和rhEGF组(8.08±1.34)(P<0.01),rhEGF组与对照组织微细血管数无明显差异。④第3d,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rhEGF凝胶组SDF-1表达量分别为192.63±17.39 ng/L、157.76±8.69 ng/L和199.21±27.77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6.97±9.40 ng/L,P<0.05)和正常皮肤组织含量,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又显著高于rhEGF凝胶组(P<0.05);第8、18d已趋于正常皮肤组织水平。⑤第8d,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rhEGF凝胶组新生组织TGF-β含量分别为3441.50±125.27、3071.25±221.04和3504.00±134.41,显著高于对照组(2912.50±181.68,P<0.05),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TGF-β含量则明显高于rhEGF凝胶组(P<0.05)。⑥第8d,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新生组织EGF含量明显高于rhEGF凝胶组(200.73±7.27)和对照组(198.39±8.52)(P<0.05);第18d,羊膜组、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和rhEGF凝胶组新生组织EGF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⑦第8、18d,羊膜、羊膜联合rhEGF凝胶组和rhEGF组新生组织bFGF含量高于正常皮肤含量,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羊膜及其联合rhEGF凝胶治疗皮肤Ⅲ度烧伤,明显提高愈合率,缩短痊愈时间,改善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提高创面组织SDF-1、TGF-β和EGF水平,羊膜治疗Ⅲ度烧伤的疗效及其更接近完美愈合的作用优于传统的凡纱覆盖包扎与rhEGF凝胶治疗。
其他文献
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细胞研究具有高通量、高效率、对细胞破坏小、与生理环境相似程度高等优势。目前,大量研究报道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分选、培养、基于细胞水平药物筛选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CTCs检测及生物学研究方面,微流控芯片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富有前景的分析工具。但是相关研究在细胞选择性、捕获效率、操作集成度、检测灵敏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含量极少的CTCs的临床研究,该研究的发展还有赖于微流控
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Burm. f.) Hara var. glaucocalyx (Maxim.) Hara)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多年生落叶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等地。香茶菜属植物富含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会随着植株枯萎被释放到土壤中,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化感作用或他感作用,allelopathy)。许多单萜和倍半萜化合物被证实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临床对结肠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预后仍不理想,仍需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白藜芦醇(Res)是一种天然多酚类物质,不仅拥有抗氧化和心血管保护功能,还具有预防癌症发生和抑制癌症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花生、桑葚、虎杖和葡萄等植物中白藜芦醇含量较多。近年来,白藜芦醇因具有抗癌作用而备受关注。但是介导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却仍然不明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