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与Pena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荟萃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评价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从而为临床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PubMed、EBSCO、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疗效比较的文献,统计整理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直肠肛管测压结果(肛管静息压和肛管高压带长度)、术后排便功能(kelly评分)。采用Review Manger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9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总共包含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病例325例,其中LAARP手术组167例,PSARP手术组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5.74,CI:-45.24~-6.24,P=0.01);两者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16,CI:-3.81~-2.50,P<0.00001),腹腔镜组住院时间较短;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直肠肛管测压评估和术后排便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排便功能方面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逐年上升,是世界上前三位的国家之一,现在,糖尿病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
目的:通过研究探讨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及介素-6(IL-6)和介素-8(IL-8)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生育年龄妇女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常有痛经、慢性盆腔痛等临床症状,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治疗后容易复发,故控制复发成为治疗的难点。腹腔镜手术、GnR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