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国,在中东举足轻重。科普特人是埃及的少数族群,信奉“基督一性论”,亦是目前中东最大的信奉基督教的群体,约占埃及人口的5%。相较于穆斯林,科普特基督徒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在埃及中产阶级中的比例要高于人口比例。在埃及社会与科普特人有关的话题是很敏感的,21世纪之前有关科普特人的负面舆论在公共讨论中很少被提及。这并不是因为科普特人的生存状态不存在问题,而是由于在埃及民族主义的倡议下,科普特人的问题是一个很不和谐的因素。申诺达三世时期的科普特人围绕科普特正教会生活,经过改革的教会不断加强服务于科普特人的能力。教会成为科普特人与政府的中介,教皇申诺达三世在位前期(1971—1981年)积极为科普特人谋取利益,最终被罢黜;1985年回归后的教皇一改往日作风,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伤害了普通科普特人的权益,致使科普特群体分化加重。埃及构建的民族主义是以宗教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在民族主义构建的过程中,埃及的历史和社会科学家们寻找两大宗教共有的因素,挖掘尼罗河流域人们仍然坚持的传统习惯和风俗,社会的主体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宗教群体团结进行的。科普特正教会也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倡导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和睦相处。但是埃及民族主义的倡导无法消除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隔阂,普通科普特人对社会的不公平、暴力冲突有着更多的感触,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以宗教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反而强调了宗教在埃及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埃及人民与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大群体间的冲突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