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语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经有了系统的过渡语语音学、过渡语语法学以及过渡语语用学,而相关的过渡语语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而在语义学里,语义能力的相关理论也不是很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Katz和Fodor(1963)把语义能力定义为四种能力,即判定每个句子的意义的数目的能力;判定每个意义的内容的能力;检测句子的语义不规则性的能力以及感知句子之间同义转译关系的能力。林懿、司联合(2005)把语义能力分为词汇语义能力和句子语义能力两个模块。词汇语义能力又包括六个亚模块,它们是词汇意义和句法意义,意义关系,系统意义和指称意义,语义特征,意义种类以及意义搭配模块。句子语义能力也包括五个亚模块,确定句子意义的数目,确定句子的每个意义的内容,辨别句义的不确定性,句子意义关系和感知句子之间同义转译关系。笔者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探讨大学生的过渡语语义能力的水平,以及语言能力与语义能力是否有相关性等。本文采用马艳芳(2006)的语义能力的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林懿、司联合的观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与导师合作建立了语义能力的理论框架,包括上面提到的所有项目,每个项目中又有不同的子项目,对于这些子项目给出相应的问题。由于问题的难度不一样,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每部分问题的分值,力求逼近学生的实际语义能力。研究得出的主要数据如下:描述性分析表从上面的描述性表看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比较低;英语专业学生的语义能力不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而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的语义能力要高于大三的;重点本科学生的语义能力和民办本科学生的语义能力有显著差异。另外比较非英语专业文理科学生的过渡语语义能力的表显示,大一的P值为0.000,T值为4.448,说明大一文理科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而大三的P值为0.292,T值为1.061,说明大三文理科学生的语义能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从相关性的分析来看,从整体情况来说,语义能力和语言能力成正比。P值为0.000,r值为0.647**,说明语义能力和语言能力有相关性的。文化因素与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差异也是导致中国学生英语语义理解偏差的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语义能力水平也有帮助。在英语课上老师应该适当加入文化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上,而英语专业的一般会专门开设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了解会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多些。此外,语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相信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过渡语的语义能力这项研究会对英语学习和教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