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黄淮海麦区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近几年在河北省呈不断加重的趋势。2020年全省发病面积达685万亩,该病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偏好性定殖小麦茎基部。随着小麦生长期的推移发病逐渐加重,小麦灌浆期病原菌快速侵染维管束引致茎基部褐色坏死,严重的导致枯白穗、损失严重。该病目前缺乏抗性品种及高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常见种衣剂苗期防效高,但是到了小麦灌浆期防效下降,一般为30%~50%。为了有效控制假禾谷镰刀菌所致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扩展和流行。本研究以咯菌腈与戊唑醇2种杀菌剂为基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出咯菌腈与戊唑醇复配的最佳增效配比,并测定该配比复配药剂对假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量的抑制作用。通过温室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明确了该复配药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验证了复配药剂对小麦根际土壤病原菌数量及小麦植株中定殖的作用效果,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出咯菌腈与戊唑醇抑制假禾谷镰刀菌增效作用显著的药剂复配比例。结果显示,咯菌腈与戊唑醇质量比以1:7复配对假禾谷镰刀菌Fp1359菌丝生长毒力最强,增效作用最高,增效系数为5.66。同时在其它5株假禾谷镰刀菌的联合毒力测定中,最佳增效配比咯菌腈·戊唑醇1:7同样对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3.20~11.47。2.采用孢子萌发法评价最佳增效配比咯菌腈·戊唑醇1:7,对假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咯菌腈·戊唑醇1:7配比对假禾谷镰刀菌Fp1359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量的抑制作用最强,优于两个单剂,增效系数分别为2.81和4.57。3.温室生测结果表明,在测定的石新828、国麦301、石麦15等3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4.5%咯菌腈·戊唑醇1:7配比FS处理防治效果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3.35%、62.59%和82.07%,与对照药剂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同浓度的两个单剂。并且在抗性稍好的石麦15上的防治效果高于两个感病品种石新828和国麦301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出苗率、株高均没有影响,石麦15上根长、单株鲜重显著性增加。4.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进行4.5%咯菌腈·戊唑醇1:7配比FS处理,于小麦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对小麦茎基腐病均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在测定的石新828、国麦301、石麦15等3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防治效果分别为 51.75%~79.48%、45.66%~72.81%和 56.68%~82.62%,显著高于单剂 4.5%咯菌腈FS和4.5%戊唑醇FS的防治效果,虽与对照药剂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差异不显著,但有效成分用量与之相比降低了 6.25%。测产结果表明,4.5%咯菌腈·戊唑醇1:7配比FS处理后产量最高,增产率分别为14.82%、11.69%、16.85%。综合4.5%咯菌腈·戊唑醇1:7配比FS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的防治效果和产量测定,可见抗性稍好的品种石麦15 比感病品种石新828和国麦301的防治效果及增产率均较高。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测定的石新828、国麦301、石麦15等3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供试的4种药剂均能降低小麦根际土壤和茎基部组织中假禾谷镰刀菌的数量,其中4.5%咯菌腈·戊唑醇1:7 FS处理小麦根际土壤和茎基部组织中假禾谷镰刀菌量最低,下降幅度最大,说明该复配种衣剂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原菌侵染并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的发展。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对假禾谷镰刀菌有增效作用的咯菌腈、戊唑醇复配比例,明确4.5%咯菌腈·戊唑醇1:7配比FS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控制效果较好,防效明显高于两个单剂,有增效作用,田间应用较好,对小麦有增产作用。